近日,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中央美术学院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艺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理念为统领,把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入人才培养、科研创作、社会服务与国际合作全过程,积极探索高等美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模式。
以师道为魂 构建“大先生”成长路径
教育家精神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人民情怀、涵养育人情志。中央美术学院坚持“以成果为导向”,构建起从青年到中坚、从中坚到战略人才的“央美先生”成长机制。学校制定《中央美术学院人才战略纲要》,明确新时代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六类发展目标,聚焦引育并举、梯队建设、岗位多元,推进“师资博士后”“人才蓄水池”等制度落地。
学校通过实施“种子计划”确保人才梯队建设,努力培养新时代优秀的人民艺术家,培养新时代优秀的艺术教育家,造就各学科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建设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现代大学管理能力的管理队伍。与此同时,学校实施“德艺双馨”表彰机制和“荣休仪式”等仪式化荣典,继续弘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优良传统。
以讲坛为基 打造教育家精神实践舞台
学校推动课程内容与时代主题紧密结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深入实施“课展融合”,将“情境式授课+情境式创作”融入教学流程。创新性推进“社会大课堂”教学创作行动,持续提升师生的创作激情与艺术创造力。强化基础教学和基础训练,打造扎实基本功,在基础教学中强化创作教学,设置丰富多元的外出考察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特色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倡导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在教学研讨中,强化“问题导向、生活导向、时代导向”三维评价,鼓励教师围绕城乡变迁、文化认同、生态环境等主题引导学生展开创作。我们坚持“一课一案、一展一研”的理念,把教学改革成果转化为评价材料、学术成果和示范案例,构建“课堂——作品——学术——实践”的闭环体系,真正把教育家精神植根于教书育人的第一线。
以改革为力 激发教师成长与发展活力
教育家精神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实现激励与约束并重。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推进教师分类发展、岗位分系列评聘、多赛道成果认定机制,打破“五唯”倾向,重点考察教学业绩、创作作品和研究成果质量,坚持思想道德标准和专业技术标准相统一。学校实行博士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动态管理制度,取消博导终身制,建立研究方向年审制度,提升学术规范与责任担当。学校还通过发放“成长计划书”,引导每位教师明确三年发展路径,结合院系资源配置和项目支持,构建“教师规划—组织支持—平台共享”的管理新模式。
在教师分类评价方面,将社会服务、科技艺术、乡村美育等成果纳入评价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落地,使更多教师在创作、科研、教学之外,找到与社会和时代同频共振的成长轨道,打造一支有境界、有格局、有担当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以科技为翼 推进教师队伍现代化转型
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亟需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学校积极参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利用在艺术与科技跨界融合方面的实践经验,优化在线课程内容及教学质量。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探索人工智能协同的高等美术教育教学新模式,探索AI技术在教学内容创作、教学效果评估和学习路径个性化推荐中的应用。
在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目标引领下,通过组织开展推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助力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治理的系列活动,面对数字技术给艺术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适应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势,用数字技术提高培养优秀艺术家的教育成效。
以宏愿为引 绘就教育强国的央美画卷
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作为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的国家队,中央美术学院理应为此贡献力量。高等美术教育的未来发展,不仅是规模与数据的跃升,更应该有精神与思想的跃迁。教育家精神必须成为高校文化生态的内核,成为塑造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源泉。
中央美术学院将持续将艺术教育与社会建设深度融合,实施美术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产业升级融合行动,推进“有组织创作”“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服务”,将教师推到解决真问题、创作大作品、服务新时代的前沿。
教育强国的宏伟愿景,需要千千万万扎根讲台、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教育者去描绘,而教育家精神,正是全体央美人笔下最闪亮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