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武安州辽代白塔年久失修、亟需修缮,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对此,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作出回应,已明确下个月完成修缮方案,立即启动白塔修缮工程。
据悉,这座身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有1000年历史的辽代白塔,目前裂开至少18道黑缝,生出100多个黑孔,塔身倾斜,不时有砖块落下。若不及时修缮,坍塌随时可能发生。尽管各方都意识到了千年白塔岌岌可危,但维修工作长达7年始终在“纸上”来回打转。
有共识而无行动,是少数地方文物保护领域面临的一大困境。对于千年白塔的修缮行动7年来停留在纸上,有关部门回应称,“资金和技术不是问题,维修方案一经通过,将立即维修”。根据报道,白塔维修方案迟迟未获通过,除方案本身有待完善外,也与第三方评审专家组成员换来换去、意见层出不穷有关系。
古塔的保护修缮特别是纠偏加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稍有不慎,可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遗憾。因此,专家在白塔修缮方案上慎重一点、谨慎一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不足以解释千年白塔维修方案为何7年仍然“难产”。如果照这种低效、拖沓的节奏走下去,白塔修缮方案或将永远陷入“嘴上修缮”“纸上修缮”的循环。因此,与其说是专家换来换去、意见不一,不如说有关地方有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做到“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有推卸责任、“踢皮球”之嫌。少数地区文物保护领域存在的类似问题亟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