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2019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论坛在京举办。多位来自产学研界的嘉宾围绕文旅融合的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开幕式: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与变革”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原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首先发言。在探讨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产业融合的概念后,邵琪伟表示,无论从理论定义还是从发展实践来看,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都已经超越了基础阶段和传统模式,既有相互渗透,也有相互交叉。
“不过,文旅产业要实现深度融合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邵琪伟表示,他认为当前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面临五个问题:
第一,资源分散。“由于体制机制原因,总体上过去文化和旅游(资源)还是平行多、交叉少,发展融合度不高。”
第二,开发水平总体不高。“文旅融合的创新型开发还远远不够,更多是块状结合,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还不多。”
第三,缺少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邵琪伟表示,目前国家层面的文旅融合发展规划还没有出台,各地和业界更多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第四,缺少龙头企业和民族品牌。“我国是典型的文化和旅游大国、品牌弱国。比如,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但却少有能与好莱坞相比的影视企业和品牌;有旅行社2.79万个,但还没有真正能够与美国运通、德国途易、日本交通公社(JTB)在国际市场竞争的旅游企业和品牌;有景区景点3万多个,但还没有能够与迪斯尼、环球影城相媲美的主题乐园企业和品牌;有住宿业1.9万家(其中五星级近800家),但还缺少能够像希尔顿、洲际那样具备全球布局能力的酒店企业和品牌。”
第五,缺少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营销人才、设计人才、开发人才、学科带头人、讲解员、导游等,急需培养一批既懂文化又懂旅游市场的综合型人才。”
因此,邵琪伟认为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当前必须要研究解决好四个问题:
第一,尽快完成顶层设计,应在探索实践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台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他建议国家在编制“十四五”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文旅融合发展的客观需求,专门制定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专项规划、指导意见。“建议重点规划长江文化旅游带、黄河文化旅游带、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带、大运河文化旅游带、红色文化旅游线等;在少数民族地区应规划建设若干民族文化旅游带胡旅游区;结合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应规划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城市、文化旅游镇和特色文化村落。”
此外,邵琪伟建议,为了文化和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建议规划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景区、文化旅游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文化旅游综合体等。另外,可以结合创意经济发展,规划打造一批文创孵化中心、文创产业园、文旅创客基地等。同时,结合东中西部各具特色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推动建设若干文化特色鲜明,旅游功能突出的区域性文旅特色功能区和国家级文化旅游产业带,形成一批具有辐射性、带动性、示范性的文旅产业增长极。
第二,下大力气培育一批民族品牌企业。邵琪伟说:“文化和旅游的基础在行业,活力在市场,没有强大的品牌企业,就没有强大的文化和旅游产业,也很难实现文旅产业的融合和创造性发展。”他建议积极营造有利于市场主体创业创新的营商环境和政策环境,吸引更多投资主体、运营主体进入文化和旅游产业,进一步做大市场基础。
第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应切实采取措施,加快文旅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文化和旅游产业界,既要有市场竞争的紧迫感,也要有放眼未来的长远眼光,不断提高前瞻性和执行力,在高科技日新月异、爆炸式发展的今天,要充分准备、充分运用、充分竞争,先行一步,走在世界前列,力争用10-20年时间,使中国的文化和旅游产业达到世界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