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吉祥祛除邪祟是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所共有的思想观念,在这方面,中华民族有着卓尔不群的鲜明特色。从三代至元明清,从帝王到百姓,时时事事无不希冀吉祥、追逐吉祥、崇尚吉祥,吉祥的灵光一直闪耀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
在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中,隋唐以前尤其是汉代的吉祥文化至今没有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一直以来研究甚少,更缺少专门、系统的成果。《汉代吉祥画像研究》一书,不仅丰富了唐代之前,尤其是汉代吉祥文化的研究成果,也为我们触摸汉代吉祥文化提供了最直接的途径和丰富的内容。
一
汉代吉祥画像资料散乱、头绪繁多,之前少有涉猎者。作者不避其烦,梳理整合了大量的考古及文献资料,参考了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图像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理论,通过对汉代吉祥画像的深刻解读与剖析,探讨其深层次的社会背景与文化内涵,重现了汉代生活风俗的一个侧面。可以说,该书既是一本研究汉代吉祥画像的专著,又是一部探讨汉代吉祥文化的综合性著作。
全书共十一章,分上下两篇。上篇六章,分别对汉代的吉祥观、汉代以前吉祥画像的源流、吉祥信仰盛行的汉代、吉祥画像的载体、吉祥画像的寓意以及吉祥画像盛行的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了宏观研究,既有横向解析,又有纵向探源,给汉代吉祥画像建立一个历史的、社会的坐标系;下篇五章,分门别类地对汉代吉祥画像中的吉祥植物、吉祥动物、吉祥人物、吉祥器物、吉祥纹饰与文字以及其他吉祥画像进行微观研究,逐个剖析探讨它们的源流以及蕴含的吉祥寓意。该书旁征博引、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几乎将汉代的吉祥文化包罗其中;研究深入透彻,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为读者展现出汉代吉祥画像的内容与内涵。
二
《汉代吉祥画像研究》一书对“吉祥”作出了诠释。认为,“吉祥是一种观念的存在,一种松散的迷信体系,一种十分功利而世俗的信仰形式。它具有实用性、自发性、散漫性和随意性的特征。吉祥信仰是一种游走于宗教信仰边缘的泛宗教(或曰潜宗教)信仰习俗,也可以说是一种边缘宗教。这种信仰习俗的主要文化内涵是求吉、辟凶,相信某些植物、动物、人物或自然现象可以给人们带来好运,帮助人们驱逐邪恶,从而过上一种幸福的生活”。
书中首次提出汉代是一个吉祥信仰盛行的时代。首先是高层统治者热衷吉祥,无论皇家宫殿的名称还是帝王的年号都与吉祥有关,就连帝王、皇后的出生也都充满着吉祥色彩。他们活着时吉祥连连,瑞物不断,死后也以祥瑞为伴。其次是官僚集团和豪强地主附会吉祥,官吏豪强地主为了谋取政治利益,借助祥瑞阿谀帝王,标榜自己,就连墓室中也刻绘出祥瑞。第三是中下层人民祈求吉祥。作者指出:“汉代,民间社会流传着大量的神秘主义信仰和鬼神之道,处处事事都祈求着吉祥。求吉、纳福、避邪,是汉代民间吉祥信仰的主要文化内涵。”由于相信吉凶祸福,民间各种禁忌多如牛毛,以至沐浴、裁衣都要择吉日、避忌讳。当时还出现了一些预知吉凶祸福的工伎之家和一些专卖吉祥物的小商贩。
汉代吉祥文化盛行的社会文化背景很多,如神灵信仰、阴阳五行、“天人感应”、谶纬神学、成仙思潮等。作者认为,在汉代神灵世俗化的大环境下,祭祀神灵带有一种索取回报的功利主义色彩,祭祀“就是为了从神灵那里获得福佑,祈求国祚永延、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战争胜利。简言之,就是为了求个吉祥”。 天神的意志可通过阴阳五行的变化表现出来,天子如果能法天而治,上天欣悦,就会阴阳调和,五行有序,祥瑞屡现。“天人感应”在汉代可以解释为自然现象能显示人世的祥瑞或灾异。祥瑞是天对人的一种姿态,如果帝王治国有方,上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嘉奖。汉代画像中的祥瑞,正是这种“天人感应”思想的直接反映。祥瑞在汉代兴盛与谶纬神学兴起有着密切关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谶纬神学把灾异、祥瑞、古代三皇五帝和汉天子受命之符、改朝换代的征兆等作为其主要内容。谶纬神学广泛地用来占验人世间的吉凶祸福,因而,纬书中记载着大量的祥瑞。仙人吉祥反映的是当时人们仰慕长生不死、羽化成仙的信仰习俗。汉画中有许多身生毛羽或翅膀的仙人,它们本身就是祥瑞,都与不死成仙吉祥有关。
作者指出,“希冀吉祥,是自古以来人类永恒的心理模式,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本能。在人类生存、生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凡对人类有过重要影响的自然现象、植物、动物以及人物等,经过长期传颂,在感恩和敬畏心理作用下,产生感觉的挪移和通代,有许多成为吉祥的象征”。吉祥信仰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平衡剂,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统治者的行为,支撑着被统治者生活下去的勇气。这种信仰凝结着人们的生命意识、生存意识、功利心态和思想情怀,积聚着民族精神,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赞美,支撑着民族发展向上,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汉画中的吉祥画像,表现出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反映了汉代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汉代人祈盼幸福、退避灾祸等吉祥意识、信仰习俗的一种物化表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深刻的社会思想内涵。
在一些汉画“建筑人物图”中,建筑内的人物或下棋、或饮酒、或歌舞,建筑外则有雀、鱼、猴、云等祥瑞。一般来讲,当这些祥瑞与人共处时就预示着吉祥,产生了吉祥寓意。如“雀”象征“爵”,“猴”表示“侯”,“鱼”则寓意“多子”、“富余”,联系在一起,这些画像就有了加官晋爵、子孙封侯、家族兴盛、家庭富余等吉祥寓意。“灵异图”中的麒麟、祥云、羽人、灵芝以及九尾狐、三足乌、扶桑树……洋洋洒洒,奇异参差,吉祥的气氛,扑面而来。理所当然,一个吉祥信仰盛行的朝代,它的每一种文化都会浸染上吉祥的色彩,而画像则是其最好的表现载体。可以说,研究汉代吉祥文化,汉画是最恰当、最合适的切入点,因为只有在汉代画像中才能看到两汉时期形象鲜明的吉祥物,才知道历史文献中记载的那些祥瑞到底是什么样子,图像与文献对照,研究汉代吉祥文化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
汉画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吉祥信息,内容十分繁杂,总其汇归,表现为“对天命皇权、生殖繁衍、长寿成仙、富贵仕宦、太平丰稔等目标的追求”。汉代文化的核心是皇权文化,所以从整体上看汉代的祥瑞主要是皇家的祥瑞,祥瑞的出现往往与皇权、家国有关。生殖繁衍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汉代,祈求家族繁衍与兴盛的吉祥信仰已发展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历朝历代,人们都希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当人们将这些愿望寄托于某种物像时,就产生了象征这些愿望的吉祥物。长寿成仙、富贵仕宦则是社会发展史中更高层次的吉祥追求。汉代,健康长寿已成为人们观念中主要的幸福标准。为达到长寿成仙的目的幻想出许多象征这类吉祥的吉祥物。富贵是文明社会以来人们孜孜追求的生活目标。在求富逐利心理驱使下,寓意此类吉祥的画像在汉画中也多有表现。以上这几种吉祥寓意,基本涵盖了汉代社会不同阶层追求吉祥的方方面面。
《汉代吉祥画像研究》一书还初步探讨了汉代以前各个历史阶段的吉祥文化和吉祥画像,并将其与各个时段的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大略地绘制出中国吉祥文化萌生、发展到汉代兴盛的轨迹。人们对吉凶征兆的测定或信仰,大约在史前远古时代就产生了。进入文明社会,吉祥信仰得到较快发展,至两汉时期臻于鼎盛。作者在探讨吉祥文化的起因时,对中国吉祥文化的源流作了大概的勾勒,从原始文化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到夏商周的多神崇拜、神灵信仰再到汉代的吉祥信仰。触角直指吉祥文化萌生的源头,第一次将吉祥文化的研究伸向三代乃至原始社会。
三
《汉代吉祥画像研究》一书的创新点在于对历史文化的研究不像传统的考古学、历史学那样研究古人做了什么,怎么做的,而是探讨古人为什么这样做,探幽索隐,让考古资料和古籍里的文字鲜活起来,通过触摸古人的刻画,从而探寻他们的精神世界。这其实也是在“还原”历史,探索历史“真相”,从一个新的角度达到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的目的,在学界应是一新颖之举。
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很少用设论、推论来论证某一观点,而是摆事实,讲道理,用资料来说话,古今中外,广征博引。这样的研究虽有“学而不思”之嫌,但却客观直白,举重若轻,同时也给后人的研究留下空间。靠资料来说话,那就必须占有大量资料,可供征引的汉代吉祥方面的资料可谓纷纭繁复,仔细阅读,该书所使用的资料并不是作者随手拈来,而是经过提炼和选择的,这正是该书的功力所在。
书中对许多吉祥画像的释读是作者独到的见解,一些是汉画研究中前所未闻的。植物如蓂荚、萐莆、平露、华苹,动物如猴、九尾狐、獬豸、比肩兽、六足兽、三足乌,器物如胜、云车、桃茢、绶带、浪井、银瓮、玉英、鸠车、玉匣,另外还有羽人、方士、方相氏、神荼、郁垒及一些吉祥纹饰、吉祥文字等,通过本书作者的诠释,让原来堙没、零散的资料重新焕发了生命。这一方面的工作量极大,也是本书的重点。
需要说明的是,该书作者周保平研究馆员长期从事汉代物质文化和地方文化研究,且多有建树,特别在汉画像石研究方面,成果颇多,为此书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初,作者便开始对汉代吉祥画像进行研究,二十余载,锲而不舍。而本书的写作历经十年,七易其稿,其中的艰难和困惑可想而知。然而正是作者坚韧的毅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终成洋洋70万言、300多幅图片的《汉代吉祥画像研究》一书,为我们揭开了汉代吉祥画像和吉祥信仰的神秘面纱,让我们能够触摸到汉代吉祥文化,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世界。可以说,《汉代吉祥画像研究》是一部原创力作,具有一定的探索和开创意义。
(《汉代吉祥画像研究》,周保平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定价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