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各民族中,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各民族族由于“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将茶作为“一日不可或缺”的生存必需品。但此地,素不产茶。为了将川、滇、鄂、陕等地的茶叶运入该区,同时将该的土特产输入祖国内地,于是,一条条以茶叶贸易为主的交通线,在藏、汉、回民族商贩、背夫、脚户、马帮的劈荆斩棘下,被开辟出来。它像一条条绿色的飘带,横亘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与云贵高原的甘、青、陕、川、滇之间,蜿蜒曲折于世界屋脊之上。穿过祟山峻岭、峡江长河,越过皑皑雪原、茫茫草地,像一条剪不断的纽带,把内地与广袤的藏区相连接;似一座跨越时空的金桥,把汉、回、藏等民族的兄弟情谊传送。由于唐代以来这种贸易关系主要是以内地之茶与藏区之马进行交换的形式进行,故历史上称之为“茶马互市”,或“茶马贸易”。伴随这一贸易而开通的商道,被称为“茶马古道”。
说起茶马古道,人们自然会想起被炒得红红火火,赫赫有名的川藏、滇藏茶马古道,似乎茶马古道远离西北,是西南地区的事,和甘肃临夏没有任何关系。
其实,历史上的茶马古道的主要分布地不在大西南的云贵川,而在中国的大西北。在陕西、甘肃、青海境内高山平原和丛林草莽荒野上,绵延盘旋着一条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中国著名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茶马古道,也叫陕甘青茶马古道。而临夏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历史最为悠久的茶马古道之一,也是历史上茶马互市的重要贸易中心。
临夏茶马古道的形成过程
(一)、新石器时代文化传播路线和汉代“丝绸之路南道”的形成是茶马古道的雏形
据考古调查,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陕西、甘肃和青海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文化联系,以甘肃为中心的马家窑文化与陕西的仰韶文化和青海的宗日文化存在着一定的传承关系,著名的齐家文化在陕西、青海境内也有广泛分布,分布于青海民和的青铜时代喇家遗址,与临夏境内的齐家坪遗址同属于齐家文化,这些众多的文化遗迹,充分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陕西、甘肃与青海之间,就已经存在着一条比较畅通的文化传播路线和交通路线,为以后的丝绸之路南道、唐蕃古道和陕甘青茶马古道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据《资治通鉴》记载,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在临津渡(今积石县大河家)渡过黄河入湟中,进入西域,往返路都经河州。汉武帝开通丝绸之路后,临夏境内成为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之地。到了隋代,据《隋书》载,大业五年(公元609年)三月,隋炀帝杨广在裴矩等陪同下,亲率大军,随带大批文武官员,从长安出发,经扶风、临洮,过河州,从临津渡(今积石山县大河家)渡过黄河,到西平,围猎拔延山(青海化隆县),入长宁谷,过星岭到浩门川(大通河谷),将吐谷浑王伏允包围起来,破其都城伏城,降其众10万余。
(二)、唐宋时的茶马古道
唐代初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诸部,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国,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处的临夏地区成为唐王朝和吐蕃王朝的交界地带,随着吐蕃王朝的兴起,不可避免的与其东部的唐王朝不断发生军事碰撞和经济交流。为了发展两国关系,唐太宗应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请求,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神龙三年(707年),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又遣使请婚,唐中宗又将金城公主许嫁,景龙四年(710)春,吐蕃遣使迎公主入藏。据大量史料记载,当年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就是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经临洮、河州、过风林关,从炳灵寺附近的“天下第一桥”渡过黄河进入吐蕃境内的。两位公主远嫁,同时带有大批随从入蕃,据《西藏政教鉴附录》记载,这些人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带去西藏的同时,也把茶叶、饮茶习俗也带入吐蕃。宋以后及明代河州设茶马司,到清至民国延续但已不景气。
新时代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古老的古道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思想以来,作为丝绸之路和茶马古市重要节点的临夏,临夏州委州政府努力打造茶马古市,振兴临夏经济,造福临夏人民,开辟了――茶马古市。
参考文章:来自于网络
作者:陈光华,全国工商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马家窑文化彩陶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民间文物网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