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北水无形:北水艺术展研讨会
时间:2018年9月9日下午16:30
地点:北京艺加美术馆
引语
2018年9月9日下午,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书画艺术委员会和内达华美中文化艺术协会主办的“北水无形·艺术展”,在艺加国际艺术馆举行了盛大开幕展。
本次画展由艺术策展人陈永康先生策展,应邀出席此次展览的嘉宾有业界知名艺术评论家杨卫、贾方舟、王端廷、高岭先生。每一位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艺术家北水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以下为研讨会现场发言实录。
展览海报
正文
杨卫:刚才,我们举行了北水先生的个展开幕式,现在我们做一个小型的研讨会。非常荣幸,本次研讨会,我们请来了中国当代艺术界非常重要的几位批评家,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来参加研讨会的几位批评家和嘉宾:
著名的美术批评家贾方舟先生;
著名的美术批评家王端廷先生;
著名的美术批评家高岭先生;
艺术家北水先生;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艺加空间创始人陈永康先生;
研讨会现场
现在,我们的研讨会正式开始。刚才,在开幕式上我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北水先生的情况,现在,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北水先生也是较早的一批职业艺术家之一,90年代初,他就流浪到了北京。北水先生经历了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历史,可以说,他的创作历程,也不同程度地折射了这段历史。但是,北水先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艺术家,非常有个性。尽管他一直身处艺术潮流之中,但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探索风格。关于他的这种带有表现性和抽象性的绘画,其实,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了,甚至已经成熟了。但是,为了让自己的语言更加丰富,更具精神深度,他还是不断地在扩展媒介的可能性。据我所知,他做过很多媒介的尝试,比如做过水墨、漆画、雕塑、装置,现在这个展览上又看到了他的一些陶瓷作品,当然最早还是油画、丙烯等等,可以说,当代艺术的各种表现方式,北水都曾涉猎过。他不断拓展媒介,尝试新的可能性,其实,是为了释放和打开艺术的可能性,也是为了丰厚他的艺术生命。这种永无止境的探索意识,正是当代艺术的典型特征。我们知道,当代艺术史就是自我革命的历史,是在自我不断破除的过程中,感受力和理解力不断得到了丰富和拓展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北水先生的艺术探索之路,吻合了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只不过他是用自己的语言方式,来拓展当代艺术的可能性。所以,艺加空间开业,以北水先生为首展,非常有意义。作为一个个案研究,这可以让我们从中看到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大致线索,也可以为艺加空间的专业定位,提供一个样板和参照。
学术主持杨卫先生讲话
我也很高兴看到在通州和朝阳交界的地方,能出现这样一个新的艺术空间。我们知道,通州的宋庄居住了大批艺术家,艺加空间的出现,肯定能够增加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同时,它与宋庄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拥有自己的独立性,所以,可以更加深入地做一些专业性展览。我期待艺加空间将来能够举办更多像北水先生这样的展览,从而让我们通过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感受这个时代的变化和特征。再次感谢今天所有到场的嘉宾!接下来我就把话筒交给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陈永康先生,请他介绍一下策划这个展览意图和过程,也请他介绍一下这个空间的情况。
陈永康:感谢杨老师,感谢各位前辈,特别是很荣幸贾方舟老师、高岭老师、王端廷老师的到来。我们作为晚辈或者是作为后一代的艺术工作者,很高兴老师们能莅临现场支持我们的工作。创办艺加空间的缘启,是因为我做了将近十几年的国家重大课题规划、城市规划和文化旅游规划工作;这两年每一个地方都在雨后春笋般落地一些所谓的文化项目,但是都缺少很多内容。很多小镇都是空的,艺术小镇或者是文化小镇里面都很空,所以有很多感触。又因为我也是学美术的,家族亲友中有好几位也分别在清华美院、重庆大学等学院任教;从内心的情怀和情感来讲,还是希望能为艺术家创建更多的交流空间和互动平台,我所说的“交流”更多的是一种国际交流。前几年也在美国做了一些中国艺术的推进,给我一些感触。哥伦比亚大学或者是哈佛大学做了一些文化交流和艺术互动的时候,就深切感受到中国文化更加需要提升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在旧金山和拉斯维加斯正在落地一个国际艺术驻留节,我很希望在国外的时候听到更多的中国声音,能够看到中国艺术家的自信和中国艺术家的领航国际的风采。然后在国内也希望有很多的艺术村庄、艺术部落、艺术基地,有更多高品质的文化注入、有活力的文化艺术入驻,与地域文化发酵,衍生出更多优秀的艺术成果。所以我希望通过构建一个可以在城市郊区或者是艺术家聚集群周边的一个比较清静的空间,作为起点,给大家搭建一个可以自由凝聚、时时互动的“艺术码头”,常态举办主题活动,通过学术交流、艺术展演、课题研讨,构筑艺术家哲学体系、提升他们的艺术影响力,希望跟更多艺术家有机会走的更远。
北水先生跟我的一种缘分,我想更多的是从他的绘画形态和他自身的一种个人状态,我觉得有一些默契和暗合。我想更多的是看到他的作品以后,对我的一些启发甚至对我的一些激励,对自我、对生命的一些思考。我也期待这样能够走入像我这种普通观众的艺术家,有更优秀的作品呈现在更多的观众面前,让大家去感触和认知那些丰富的艺术,体验各类艺术语境,体悟不同路径的艺术哲学。我们是作为一个大众审美者或者是普通观众的视觉来品鉴艺术家的作品,没有像专家学者特别是前辈们专业的批评家的角度、高度和维度来审视艺术家的艺术表达形式和艺术成就、去探知艺术真理、触摸艺术真相。而是从“大众化”这种角度去引导、去导流、带动更多的普通人参与到艺术生活当中来。是艺术需要生活化的一种观点,艺术代表了一种生活状态。希望更多的艺术内容能够跟我们的生活、跟我们的学习有关系。我也更希望将来中国的旅游小镇里面不仅仅是挂画家的画,更能衍生、体验到“画家的生活”。所以我也很期待中国能够有这样顶级的或者是比较有活力的艺术小镇,让大家真正看到、触摸到艺术家的衍生品而不仅仅是复制艺术品图案、粘贴艺术品符号的延伸品、工艺品。更希望让大家都能够在生活中、旅游中接触和感受到艺术;让艺术家提供一种独特的“艺术生活方式”给顾客、给受众,培育这样的艺术意识和艺术生活状态。这是我发起艺术空间、驻留小镇的初衷。创办国际驻留节,一方面希望不仅仅是停留在艺术生活,另一方希望他能走得更远,走到更多国际上,具有强势艺术影响力,甚至期待其成为中国自豪的艺术符号、成为传播中国艺术文化的领衔代言。
也是希望将来与北水老师有更多的合作,我们也想做一些更多的艺术实践,比如说以北水为主题的艺术酒店,我们也在推,打造北水为主题的衍生品。我们也想让具有中国特征、中国文脉、中国意境的艺术文化符号,能够在祖国大山大川,甚至在美国及其其他国家的一些城市呈现和矗立,这是我们的心愿和方向。
今天最主要的不是我谈心愿和想法,是很难得的机会跟各位老师学习,这是我们作为晚辈、作为后生和学生,能够向杨卫老师、贾方舟老师、高岭老师、王端廷老师互动学习,我们要珍惜这样的机会,所以我在这儿不想做过多的阐述,而是把话题交给杨老师。谢谢大家!
杨卫:谢谢陈永康先生,他大致介绍了筹办这个空间和策划北水个展的情况。由此,我们知道了他不仅仅只是在做这样一个空间,他还有一系列推广中国艺术和中国文化的计划。在此,我衷心祝福他,希望他的这些项目能够越做越好,越做越大!接下来请北水先生说几句,请他介绍一下自己的创作的情况。
北水:鱼的创作是90年代初以来,应该是从90年代初就开始这个题材,这个题材差不多持续了有接近二十多年,说是题材也不能算是一个题材,因为我不是在画鱼,而是把鱼作为一个媒介,或者是一个符号,其实是要传达我自己个人的生命感受、社会感受,当下的诉求和个人情感的一些东西,只不过是喜欢鱼这个东西作为一个手段和方式,一直在做。其实同时也做了一些其他的东西,应该是06年、07年开始做了一批偏抽象的东西,这批作品贾老师应该熟悉,最初是在798做过几次展览,锦都艺术中心做过。到2009年开始放弃肌理性的东西。2009年,我觉得肌理性的东西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有点儿不对劲,就开始做版画、丝网版画。从丝网版画开始一个新的系列《欲望花园》系列,以自己编造的罂粟花的符号,说是罂粟花,不完全是,是一个抽象的符号,作为一个符号不断地深挖来创作,统称为《欲望花园》系列,这次展览在一个独立的空间放了一些《欲望花园》系列作品。我最近这几年主要做的一个系列就是《欲望花园》系列。另外还有一些小红鱼的作品,它是我以前的鱼题材作品的延续,大家看到有肌理的鱼作品,是早期一点的作品,最近这些年画的很少,主要还是群体性鱼的系列,以前的作品几乎是一条鱼,两条鱼都很少,也许是个人的一种生命状态,内心当时的一种感受。后来可能更关注一些现实的东西,社会层面上的一些东西,开始做一些群体鱼的系列,《来兮去兮》系列。现在《欲望花园》系列一直在做,可能是我将来一直坚持做的一个系列,也是我非常看重的系列,要重点做这个系列。大概是这么一个情况,来北京也20多年了,从93年来北京一直到现在,一直做一个职业艺术家,一步步过来,一直在搞自己的东西,作品做了很多,成功谈不上,觉得欣慰的是自己还是作为一个独立艺术家在做,继续搞自己的创作,继续表达我自己的情感,这一点是我最欣慰的。
杨卫:刚才北水先生介绍了一些他创作的经历和创作的情况。这几个阶段我以前也并不清晰,尽管我跟北水先生以前有接触,但是并不了解他的整个探索脉络。几年前,北水先生在北京金融博物馆做过一个个展,我当时是策展人,为他写过文章,但只是一个概括性的梳理。今天看了这个展览,现在又听了他自己的介绍,他的形象也就更加立体了。我相信在座的几位批评家,通过北水先生自己的介绍,再对比这个展览,能够对他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刚才,北水先生说到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他早期关于“鱼”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一条,两条的情况都很少,而现在却扩展出了很多鱼。在某种程度上,这确实折射了个人的心路经历,也跟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相吻合。即早期完全是表现个体的生命经验、生命感受,而后期,则更加开阔,关注的问题或思考的问题,更加社会性了。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艺术家从小我走向大我的过程,北水先生的语言变化,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丰富起来的。
其实,北水先生获得今天的艺术影响和成就,也跟他从小我走向大我有关。他现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就是因为他表达了众多人的心声。我想,一个人的成就和他的表达,应该是成正比的。
作为主持人,我大致表述一下我的看法,接下请今天到场的批评家们发言,由他们来阐释和分析北水先生的作品。首先邀请著名的美术批评家,也是我们美术批评界德高望重的前辈贾方舟老师发言,他对北水先生比在座的其他批评家了解得要多一些。大家欢迎。
贾方舟:大家下午好!大概十多年前我在798的锦都艺术中心看见过北水的作品,给我的印象是他在抽象的绘画语言上比较成熟,有自己的一套处理办法,印象比较深的。画面也比较单纯,比较抽象的作品,没有什么意象的东西。
这次看他的展览,觉得他基本是以鱼作为他的一个生命意象来表达他的情怀、表达他的感悟,对人生的感悟。其实鱼作为一个生命体,在很大的意义上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类比,我们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人的存在,人作为一个生命和鱼作为一个生命在很多地方事实上是相似的。我记得我在珠海第一次看鱼群抢食的时候,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强烈,就是人喂鱼的时候扔下去一点吃的,那个鱼群整个就堆积起来,它不是只聚集一起,因为鱼很多,完全堆积起来一层一层的,拼命抢食。这个印象为什么那么深刻?就是觉得想到我们人类,其实我们人的生存、人在饥饿状态,在灾难面前,就是这个样子,生存是第一需要。中间那个装置其实就在一定的程度上表现了这样一种状态。但是在北水这一系列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他就像一个音乐家,将一个主题(鱼作为一个生命主题)不断地变奏,由一个主题变奏出几十个变奏曲。他通过不同的画面,其实表达的主题,大体上是相似的,但是这个相似性又有很大的不同,由于画面的处理不同,由于鱼这个生命意象,它处的阶段不同,比如说活泼地在水里自由自在游来游去的状态,那是一种活泼的生命意象。但是也有很多画面而且是很精彩的画面,却常常正是它作为盘中餐的鱼、死去的鱼、被红烧了的鱼……这种生命意象让我们感觉到的是一种悲情。它已经是我们的盘中餐、口中食。这个时候画家一定又是另外一种生命体验。一个生命当它成为别人的捕食对象的时候,那是一种生命完结和死亡的状态,有一些鱼甚至肉已经没有了,只剩下一副骨头架子。所以整个这个系列总体上给我们的感受,我觉得就是呈现了一种“生命景观”。这个生命景观是通过鱼和鱼群呈现的。而且这个生命景观其实也可以小到一条鱼,像我对面这一组作品就是由一条一条的鱼组成,每一个框子里边都是一条鱼的形态,有大有小,形态各异,其实我们看过好多这类纪录片,像沙丁鱼群,整个鱼群成千上万条聚在一起游来游去,非常壮观!它游起来的那种律动感觉气势非凡。因为这种小生命它必须靠“群”才有可能生存,否则它们就成了大鱼的口中食,所以它这种“群体性”便于相互保护、相互借暖,这样它才能够生存下来。所以我想以“鱼”作为一个意象来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北水在这一点上是比较成功的。
另外是他和过去不同的是他不仅仅限定在架上,限定在一张画布上,这次我看到了他有多种表现,装置的方式或者是陶瓷的方式,表达的是同一个主题,但在表现形态上,表现手法、手段上对自身的一个突破。这是给我比较深的一个印象。
我觉得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还缺少一种符号化的表达,像那些表现鱼群的作品,不必这么具象,其实更符号化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有一些是需要具象的表达,通过它们那种质感、肌理、被剖切的内脏,这种时候可能需要一种形象性,但是如果是作为群体,我觉得更符号化一些可能更具有形式感,这是我的一点想法,仅供参考。谢谢!
杨卫:谢谢贾老师,他从几个方面对北水先生的作品进行了分析。把“鱼”来比拟人的生命,古已有之。中国就有很多这样的成语和典故,比如《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就借用了鱼的视野来比喻人。另外,贾老师提到“生命景观”这个概念,用在北水先生这个展览上,非常贴切。同时,贾老师也提出了进一步探索的可能性,这对北水先生未来的创作应该会有启发。谢谢贾老师对北水先生作品的分析!接下来请著名批评家高岭先生发言,大家欢迎。
高岭:谢谢!灯照着又是困,又是累,真有一点累,不习惯。北水先生的名字以前有神交,但是没有见过本人。今天有幸来到艺加美术馆,而且还得知今天也是艺加美术馆第一个开馆展。
进来以后看到这个空间,又看到北水先生的作品。这个空间黑白基调,还有红墙的基调,好像是专门为北水先生打造的。也就是说这个空间跟北水先生的渊源很深,应该说是陈总和北水他们之间非常默契彼此欣赏。这个空间房顶是黑的,地面也是黑的,地砖也是黑的,跟北水先生这一组油画包括陶瓷,包括综合材料的肌理的绘画有太多的重叠,不只是呼应,直接就是重叠,就是宛若天成。
红色基调和他展厅里作品红色的鱼,装置大圆盘的鱼,版画中大量的红鱼,都太协调了!所以我觉得这个美术馆,先说一句开玩笑的话应该叫做“北水美术馆”,这个空间真的是为北水量身订做的装修、装饰的基调和风格。这就说明策展人陈先生陈永康对北水是非常的了解,而且非常的欣赏,他自己也说了,非常的投缘,所以我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开馆展,只是一个开始,我相信经过陈永康先生他自己,他的美术馆、他的团队不懈的努力,这次展览会让他在北京25年的创作生涯的历史由此更上一个很高的台阶。这是第一点。
第二,从作品本身、从艺术本身来看,北水的作品一进展厅给人扑面而来是一种现代的气息,一个艺术家的选择,当然这是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对象,选择了一个自己心怡的大自然的一个生命体,一种象征性的一个符号。他多年的、反复的不懈努力的去表现、去观察,去揣摩、去表现这样的一个“鱼”的形象。鱼的这种意象、形象,艺术中间的意象,而且非常长久。这里面有一些早期的作品,十几二十年前的作品都有,我们就看到他对一个主题的持续性的强烈的关注,这个是在很多艺术家身上所做不到的。可以反映出来北水先生对于一个艺术对象、艺术主题的一种执着和艺术意念的一种坚定性。
我们也知道艺术的发展从93年他来到北京,以这个为起点到现在25年来,中国艺术界艺术的主题、艺术的对象、艺术的媒介、艺术的材料、艺术的语言和形态等等发展得非常丰富,但是在北水这里他只取一瓢饮,若水三千他只取一瓢饮,他只取他喜欢、关注的、认定的一种方式。这种艺术的笃定恰恰符合作为一个艺术家尤其是职业艺术家的一种特质,就是他对艺术主题和艺术对象的关注和笃定。
这个艺术对象、艺术主题究竟是什么?
鱼,我们知道,鱼跟我们人类的关系太近,它来自水和海洋,淡水和海洋。有人说它是我们人类的祖先,我们人类是从海里面爬到岸上来的。鱼在古代有各种寓言,在中国的古代围绕着鱼诞生了很多重要的一些哲学论断和一些辩论。我觉得在这里面北水对鱼的持续关注让我想到一个庄子说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论断,这个论断最核心的是在两千多年前,我们中国人就会去换位去想,会有《齐物论》,把物和人和鱼都作为一种物,作为一种平等的一种态度,一种换位的思考,一种大同的同构性的大同的世界,会形成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我倒看,因为北水的“鱼”充斥了他的创作长期的主题,所以我想,应该说他这个语言经意或者是不经意的应该跟我们中国传统的哲学和美学有一定的相似。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传统美学讲的人和其他的物是一种同构、同架,是同等的生命体,这样一种博爱、大爱,齐物,即所有的物体都是等价齐观的,也就是他借着人类之外的动物来反观人类自身的很多行为、观念。贾老师刚才讲的很好,这里面的“鱼”其实鱼的不同的形态、不同的状态,比如说是餐后的鱼(鱼刺),餐中的鱼开膛破肚的鱼、受伤的鱼、腐烂的鱼,欢快的鱼,成群结队螺旋舞蹈的鱼,当然这些状态是作为人类的我们去表现,实际上他同时也反观了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其他生命体和其他生物体的。在这里面这是我想到的,他为什么那么喜欢去关注鱼,这是一个大的特点。
当然在语言和风格上基本是现代主义风格,北水的笃定使他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似乎当代艺术有所不同。比如当代艺术中直接关注社会、直接关注很多种族、性别、民族还有不同文明的传统和矛盾,这些东西在北水的作品中间我们都看不到,我们看到的是他以个人之力,他对待一个大自然中间的,对自然的一种持续性的关注,语言形式上采取了表现性为主的,追求肌理、追求笔触、追求基底、追求情绪、饱满情绪的表达,我觉得这些方面恰恰是追求表达,试图在作品中表达个人艺术的个性和情感。这些都是属于证明了他始终是一个现代主义中的人文主义,现代的一种人文主义。
第三,正因为我们今天在更广大的文化意义上我们认为我们处在一个后现代的当代文化语境中间,而北水的艺术创作恰恰他是从圆明园时代对中国艺术家来说现代主义为主,杨卫讲的流浪、抒情诗人等,以个人的一己之力去表达,在一个昏暗的或者是混沌的一个视觉经验里面表达个人的一种情绪和撕开一个口子,所以从90年代初一直走到现在,他是现代人文主义的艺术家,而且是典型的。这两种:一个是当代文化语境,一个是现代,当代和现代不太一样,邢么他应该怎样求得一种平衡?怎样求得一种相互的适应?从作品创作来说,我是呼应贾老师刚才谈到的,我呼应的是既然我们是始终关注这样一个主题,但是也还是要去强化这个主题在形象上、在表现的方式上,包括在媒介上要下气力,要走出,要去一种现代主义的人文的个体的一种完全是向内去挖掘创作力的这种方式。
这个方式需要拓展,需要去横向的吸收,比如说这个鱼,贾老师讲的很好,这个鱼是不是还有别的造型方式,同样还有这个鱼的尺寸和比例是不是只有这样的方式,如果我们做得再小一点,小到像瓜子那样或者是做得很大,体量非常大的时候,证明我们对它的造型本身再做一些概括性的处理,是不是它会有一种人和自然的一种象征?自然的像鱼这样的动物,它会真正的把中国传统中间齐物论倡导的那样一种意识能够用当代的一种方式阐释出来。因为当鱼的造型长期被一两种造型模式所固定的时候。尤其是在我们的展厅里头,我们会感觉到这些鱼只是可爱,只是受伤害,变成盘中餐,盘中餐只是人类盘中餐的哀伤,如果是哀伤再去强化它,体量做的更大、更直接,总的来讲,现在所有这些鱼,所有这个艺术的主题和对象都是还应该建立在作为艺术家主体要更高的层面,你还没有真正去体现出齐物论。要把鱼能够表达的比人还高,让人觉得对鱼产生一种真正的敬畏之心而不是怜悯之心。现在很多艺术家在表达跟人类之外的精灵,还有自然生物,还有大自然的山水、一山、一水、一石、一草、一木、一鱼、一虫、一花、一叶的时候,我们往往都是不经意的停留在一个现代主义层面去表达这个对象是被人操纵、被人征服或者是被人利用的,或者是值得人们去怜悯或者是可爱的。但现在更需要的是人从造型上应该让鱼有它自身的力量,这样的一些创作就能够跟当代艺术的语境产生更多的讨论范围,而不是自己在这几十年之间对鱼持之以恒、笃定的、不懈的创作。其实创作的方法有很多种,创作的方法应随时代的变化做一定的调整。就说这么多,谢谢!
杨卫:谢谢高岭先生,他从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北水先生的作品,尤其是联系庄子的《齐物论》,来分析北水先生的作品,非常准确、非常贴切,这也使得北水先生的作品,有了更大的价值依托。我想,北水先生可以进行一些参照,将来把更多的历史性因素吸收进来,这会使“鱼”的形象更加的饱满。感谢高岭先生。
接下来请著名美术批评家王端廷先生发言,大家欢迎。
王端廷:感谢杨卫和艺加美术馆的邀请!我是第一次见到北水和他的作品,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展览,展出的作品很多,因为这个空间是分割性的,所以显不出来。如果在一个大空间的美术馆展出,这是一个相当有规模的展览,可以看作是北水的一个回顾展,比较全面完整地反映了他的艺术创作面貌。这个展览的作品涉及到各种材料、各种形式,比如说有油画、有漆画、有水墨、有版画、有雕塑,还有陶瓷和装置,通过这个展览可以看出北水是一个全能性的艺术家,他涉足到现代艺术的各个门类,但是他的作品题材和主题却是比较单纯或者说是比较单一的,就是鱼和鱼的生死。鱼是他的艺术题材,通过这些鱼他表达的是生死的主题,他的作品无非是活鱼和死鱼两种鱼。实际上,他这种创作方式使他看上去像是一个观念艺术家。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呢?北水的能力很强,各种材料、各种语言都能运用,这体现了他的智慧,观念艺术就是作用于人的智慧的艺术,观念艺术是来自于人的大脑,它是智慧的产物。但是,北水作品的本质精神又是来自心灵的。在我看来,他的主要作品属于形式主义绘画,更确切地说是表现主义绘画,他的大部分作品的主要精神是表现性的,除此之外还有象征性、装饰性和是材质性,也就是说,他的鱼是四种特性——表现性、象征性、装饰性和材质性——的混合体。他将鱼的表现形式和含义的表达几乎推到了一个极致,鱼构成了他的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虽然在题材上鱼是单一的,但是他通过单一获得了丰富,就是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他有一些色彩单纯的作品是非常优秀的表现主义作品。在我看来,北水创作的多样性是他的优长,但是多样性又构成了他的缺陷,因为他做的尝试太多,而各种尝试会抵消了他的优秀作品的表现力。如果他做减法,在艺术材料上或者是艺术形式上做一些减法,突出的从某一个方面进行强化,他的作品的力度会更强烈。
鱼这个东西确实是值得表现的。鱼可能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因为地球上80%的面积是水,有水就有鱼。鱼这个东西很神奇。我出生在农村,我小时候看到,不管在一个什么地方,一个山坡或者是一个平地挖一个坑,下过雨后,坑里积了水,过了一年半载,没有任何其他的水源,那个水坑或者是水塘里就会长出小鱼,这些小鱼是从哪里来的呢?有人说鱼是从天上的雨水里来的,有人说是鱼从土壤里的鱼籽孵化出来的。据说土壤里有鱼籽,而且多少年都不会死,一旦有水就会孵出鱼苗来。前一段时间在微信里有一个视频,非洲人在旱地里挖鱼,我猜那个地方是一个季节性的池塘或者是湖面,非洲一年是旱季雨季两季,一到旱季水就干枯,鱼就藏在干涸的泥土里,雨季又重新成为一个水面,鱼就从地下就出来了。鱼在旱地里藏身,鱼的身体外面形成一个包,有一个透气孔,鱼还是活着的。在我们惯有的经验中,鱼离不开水,离开水鱼就会死,但是居然在旱地里可以挖出鱼来,就像挖土豆一样,真不可思议!你看鱼的生命力有多强。不管是在中国还是世界各国文化中鱼都有很高的地位,在中国民间美术中鱼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在“鱼戏莲”题材年画中,鱼作为生殖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鱼象征富裕;在海洋文化中,鱼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鱼是值得很好的表达而且能够产生杰作的题材。所以我给北水提一个建议,即便他现在艺术面貌如此丰富,但最好还是做做减法,就是那句话: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大家可能注意到,在他展出这些作品中,单一的鱼、表现性的作品往往精神力量非常强,视觉冲击力也非常强,而鱼的数量非常多的作品,比如说地面上和悬挂的装置,以及版画,其表现力冲击力反而变淡了。这些作品给人的感觉是装饰品,情感和精神的含义变弱了。因此,我觉得北水应该做减法,减少创作品种,减少一件作品中鱼的数量,甚至在表现性绘画中减少色彩的使用,尤其是要慎用装饰性的金色、红色和蓝色。他的很多绘画,如果没有那些装饰性的色彩,其含义会更丰富,表现的力度也更强。像他的用陶瓷鱼和钢丝挂钩创作的陶塑装置作品,我觉得那些钢丝挂钩已经多到没有必要的程度,在我看来,只需三个挂钩就足够支撑起那个鱼的形象,而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会影响作品的艺术性,但是弄这么多钢丝挂钩是什么用意呢?到底想让观众看什么呢?是看挂钩还是看作品本身的形象呢?北水可以从两个极端或者是两条路来发展他的创作。在我看来,他的作品的优长或者说最打动我的是表现性,在这个方面可以强化,而他的装饰性装置可以朝公共艺术方向发展。这是我作为一个观众或者是作为一个批评者的看法,也仅仅是给他一个参考意见而已。至于说他自己的艺术之路怎么走还是要靠他自己选择,他应该按照他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
这个展览非常全面地反映了北水的创作历程,他的创作分属两个领域:一个是观念主义领域,一个是形式主义领域。这两个东西本来是有冲突的,它分别是用脑用心两个不同的维度,观念主义艺术属于智力范畴,形式主义艺术特别是表现主义绘画属于心灵范畴。有一句老话叫“心无二用”,北水已经在鱼这个题材以及通过鱼所表达的生死寓意方面作出了相当出色的探索,也形成了他个人的独特面貌,但是对这一题材的表达还有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的余地。这是我个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北水先生
北水先生的作品
北水先生的作品
杨卫:谢谢王端廷先生,他提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尤其是说到要做减法,我非常同意。人到一定的年龄,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可能是要用排除法。应该说,这对北水先生非常的有用,因为他今年刚步入知天命之年,人过50,刚好是做减法的时候。如果在创作中排除一些没必要的因素,可能形象会更清晰,主题也更会明确,那样更有力量!
另外他说到两个因素,也非常到位,非常有必要。即艺术之路可以分成两个方面来走:一个是自我表达;一个是用于公共艺术。这个建议非常的好,北水先生可以多考虑,这样就使得自己不会矛盾,有的作品可以运用到一些公共场所,纯粹是为了一种公共性的审美。但是,自我表达这一块,还是越纯粹越好。这一点,应该说对北水先生将来做创作很有参考价值。
今天我们的研讨会改了一种形式,平常,基本上都是圆桌会议,要更加轻松一些。而今天却不同,今天是在聚光灯下,对着多台摄像机,所以,要严肃许多。不过,这样也好,把研讨会气氛搞紧张的同时,也把时间压缩了起来。虽然,今天的研讨会时间不长,但大家的发言却很充分,关于北水先生的艺术,有肯定,也有一些建议。我想,这正是展览的目的,这些建议对北水先生将来的创作一定会有启发。就这个展览而言,应该说也是北水先生近几年比较重要的一个展览,是他艺术生命中的一个转折性展览,所有批评家们的意见,可以给北水先生提供更多的参照。
再次感谢今天所有来参加北水先生展览的批评家和嘉宾们,也感谢艺加空间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使我们能够坐在这里充分地讨论艺术,讨论北水先生的作品,最后感谢所有为展览付出辛勤劳动的工作人员,感谢大家!我们的研讨会到此为止。
北水先生的作品
北水先生的作品
北水先生的作品
北水先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