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的许多器物的造型都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青铜武器也不例外。
我们认为青铜钺本身确像斧型,它应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斧早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就已经出现了。在青铜时代,生产上除仍使用石斧外,也较大量地制造铜斧。并从石斧衍生出了似斧的铜钺。因铜钺造型与石斧造型有着渊源关系,故铜钺与铜斧在形状上也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也是自然的。
梁鉴先生与笔者
一、在功能上斧、钺都可作为武器和刑具用。文献中不乏斧,钺连用的例子,例如:“赐张斧钺征伐”,“开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
二、青铜斧、钺在造型上也有相同处。实物中有一种宽身、弧刃、圆銎或方銎的铜斧近似同类型的铜钺。一般说近似铜钺的斧,刑体都是比较小的刃部也较钺刃为窄。《左传昭公十五年》疏。在解释钺与斧的关系时说:“钺大而斧小”仅说明了两者有着大小之别,而没有提到形制上也必须是相同的,而恰恰后者是关键所在,斧、钺两者在形制上首先是一致的,是能根据大小,确定斧还是钺。文献说“钺大斧小”仅仅应该指形式相同的斧、钺而言,决不能包括斧与钺的其他各种不同的形式。
从它们的造型看,铜斧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体较长,刃平直或略呈弧形,圆銎,另一种两侧近刃部较长或呈弧形,圆銎或长方形直銎,直刃或弧刃还似现代斧。圆銎斧的炳横装,直銎斧的炳直装,使用时用两手把握,这两种斧很易与钺区别,商周时代的铜钺形式也很多,但最多见的一种,一般为薄身,弧形刃,肩部有三穿,钺身中部有的有一圆孔,以直内入木。钺手与钺刃相平行。将上和捆缚在两穿上,或与钺身上的孔相联结。从功能上看,斧钺除可作为武器和刑具外,铜斧主要作为生产工具,砍伐荆棘树木,铜钺作为典礼和出行时的仪仗用具。
三、齐家文化时期的斧钺
齐家文化是位于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1924年,由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和探险家安特生,发现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
作者陈光华先生在西北民族大学与房少新教授讲齐家文化青铜
1945年夏鼐先生以甘肃广河阳洼湾墓地两座齐家文化墓葬填土中发现的马家窑文化彩陶片为依据,从层位上确定了齐家期相对年代晚于马家窑时期对安特生的分期提出了质疑。1947年裴文中调查甘肃史前遗迹,首次提出了齐家文化的命名。上世纪60年代中期-80年代,伴随着大量考古发现,步入了对齐家文化的全面,深入研究时期。张忠培先生《齐家文化研究》一文的发表,将齐家文化分为“三期分段”,为以后齐家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坐标。文中对甘肃皇娘娘台等遗址出土年代与同器的年代也作了细致的分析,提出齐家文化“独立走了纯铜-青铜”冶铜技术的发展过程。
齐家文化斧钺形成与中国青铜器发展一脉相承,从石质到铜质,从农具到兵器,从实用器到礼器,齐家文化青铜也是我国最早的青铜之一,也是华夏文明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图一
图一
图一、玉钺,玉质墨黑色,属甘肃马寨山玉料,发现于甘肃临夏的东乡县,纵 11 cm,宽 8cm,厚 2 cm,有孔。
图二
图二、铜钺,青铜质,有孔,体扁狭,两侧直线连接,刃部薄,孔下有直线纹,未经使用,当属礼器。高10.4 cm,厚10.5 cm。发现于甘肃广河县。
图三
图三、铜钺,青铜质上穿孔以上有两銎,銎有三角纹。刃圆弧型,最大宽11cm,高12 cm。发现于兰州市红固区。
图四
图四、铜钺,传世品,青铜质,上穿孔上有銎,直刃型,宽6.8 cm,高10.5 cm。发现于甘肃临夏市。
图五
图五、青铜斧,双耳,体长呈圆,刃圆弧型,宽6.5cm,高12 cm。发现于甘肃临夏市。
图六
图六、青铜斤,宽刃,中部饰一直线,直线下有凹进去双眼纹饰,直线上中有固定穿孔。刃宽7 cm,高13 cm。发现于青海省。
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青铜器》马承源
《青铜钺的初步研究》张忠培
《齐家文化铜刀研究》陈光华
作者:陈光华,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工商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理事,全国工商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马家窑文化彩陶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文物艺术品鉴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