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名户 密  码 会员注册 | 忘记密码
·本站首页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艺术家网络大辞典

古代卷
  • 姓名:
  • 朝代:
  • 省份:
现代卷
  • 姓名:
  • 类别:
  • 省份:
本站 > 名家 > 收藏家 >收藏名家> 正文

齐家文化铜刀研究(系列连载之二)

来源: 中国国家艺术网   2017/12/28   作者:陈光华   地点:北京

 第二章  齐家文化铜刀的发现与研究

第一节  考古出土的齐家文化铜刀

齐家文化铜刀既有考古发掘获得的,也有调查采集而来的,器物的发表情况也不一致,有些器物目前还未发表,其中发表的标本也是有些图文详尽,有些仅有简要的文字描述。因此,本文以遗址为单位,先对齐家文化铜刀的出土情况及发表情况作一介绍。

1.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

1957 年到 1975 年皇娘娘台遗址共发掘四次,共发现铜器 30 件。其中前三次发掘中清理窖穴 42 个,房址 2 处,墓葬 26 座,出土铜器共23 件,其中铜刀4件,除 1 件铜锥出土于墓葬外,其他全出土于房址及其周围的窖穴中。第四次发掘齐家文化墓葬 62 座,房址 4 座,窖穴 23 个,出土铜器 7 件,含铜刀2件,均出土于房址或地层中。

皇娘娘台遗址出土铜器中发表的标本共 19 件,其中6件铜刀。器型有刀、锥、凿、钻、环、条形器,以刀、锥为主目前皇娘娘台遗址经鉴定的铜器均为红铜,制造方法多为锻制。甘肃省冶金工业局化验室曾对皇娘娘台遗址出土的1件铜刀和1件铜锥进行过检测,结果显示均为红铜。1981 年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对皇娘娘台遗址出土的 1 件铜刀、件铜锥进行了光谱或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也均为红铜。1997 年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及材料史研究所对皇娘娘台遗址出土的13 件铜器进行了定性分析,均为红铜,经金相检验的 3 件铜器均为锻制。[]

铜器是这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之一。共有23件。有刀、锥、凿、环、还有铜渣和铜

器的残片。它们多出自加了白灰面住室附近的灰层和窖穴中,也有的出自加白灰面住室和墓葬内。铜刀完整的有2件,另2件为残片。

1)发掘的铜刀可分为三式:

    I:由单范铸造,长条形,表面有磨光痕迹。刃部稍凹,尖端朝上。背部的两侧端,

有凸起的方形小脊,中间略成圆形。这种凸起的背脊,是为了便于镶嵌柄把而设计的。刀的刃口,具有使用残缺的痕迹。长约10.8厘米,宽约3厘米,这件铜刀是从厚灰层中发现的。见图2-1,图2-2。与此同式的,尚有残片1件。

   Ⅱ式:由捶击方法制成,长条形,表面有磨光的痕迹。弧刃,前端宽而平斜,后端向内凹入而成弧形的柄把。其背部也微向内凹,两头较高。长约11.5厘米,宽约3厘米。

Ⅲ式:由捶击方法制成,长条形,形制较宽大。刃弧形,尖端锐利朝上。尖端的背部,向内凹成弧形。表面有磨光痕迹。残存一半,长约6厘米,宽约3.9厘米。见图2-3,图2-,4

2-1

2)发掘条形铜器1件,已残。长条形,两面的长边上,具有凸起的直线圆棱,中间有凸起的折线人字形纹。其形制较为粗厚,一端开有圆孔。模制。长6.7厘米,2厘米,用途不明。[2]见图2-5.

2-.

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第四次发掘中发现红铜制工具7件,其中刀二件,一件为浇铸,有柄,弧刃,前部上翘,通长18厘米。见图2-6,图2-7另一件为锻制,体扁薄,后端已残,直背凹刃,残长6.7厘米。[3]。见图2-8

2.甘肃武威海藏寺遗址

1983 年—1985 年,甘肃武威海藏公园修建人工湖时陆续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其出土情况、铜器种类与形制都未介绍,仅知出土铜器 12 件。该遗址中,与这批铜器共出的遗物包含大批玉石器及大量毛坯和半成品,发掘者推测此处为“齐家文化一处玉石作坊遗址”,有无铜刀尚不可知。海藏寺遗址距皇娘娘台遗址仅有 1.5 公里,两者都是齐家文化出土铜器数量较多的遗址。 [4]

 

3.青海互助总寨遗址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总寨遗址共发现齐家文化墓葬 10 座,其中 3座墓中随葬有铜器。随葬铜器只有刀和锥两种器型,共出土 6 件,其中 4 件安装有骨柄。这 3 座墓葬中有少量陶器(双耳罐、侈口罐)、石器(石刀、石斧、细石片等)和骨器(骨针、骨锥)与铜器伴出,其中M1中还随葬有羊角 1 对。 [5]

 

   铜刀 IM5:10,形体较宽,一面开刃,刃部有使用痕迹,长13.5、宽2.3、厚0.2厘米。见图2-9

 II1(M7:4)。片状,两面开刃,一头平,一头卷屈成筒形,中孔可以穿绳系挂。

11.4、宽1.6,0.1厘米。图2-10

骨柄铜刀2件。铜刀成片状。其一长宽1,双面开刃,一端镶在兽骨制的柄内。见图2-11

总寨遗址出土的铜器未经鉴定,种类比较单一,且多为骨柄复合工具。

4.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

大何庄遗址发掘房址 1 座,居住面遗迹 6 座,窖穴 15 个,墓葬 82座,发现铜器 2 件,件铜匕(F752)和 1 件残铜片(T3027)均出土于居址。经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及材料史研究所检测残铜片为红铜。[6]

5.甘肃永靖秦魏家遗址

秦魏家遗址共发掘窖穴 73 处,墓葬 138 座,“石圆圈”遗迹 1 处。其中墓葬分布于南部和北部两处墓地,“南部墓地规模较大,分上下两层”,“上层墓葬 99 座”,“下层墓葬 8 座”。该遗址共出土铜器 6 件,分别为 1件铜斧、件铜锥、件铜环、件铜挂饰,其中 3 件出土于居址中,件出土于墓葬。[7]

1981 年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对秦魏家遗址出土的部分铜器作了鉴定,1997 年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及材料史研究所再次对秦魏家遗址出土铜6器作了检测,经鉴定铜锥(T62)为铅锡青铜,铜环(M996)为铅青铜,铜斧(H721)、铜饰(H41M196)均为红铜。在制造方法上经金相分析,铜斧为铸造,铜锥与铜环为锻造成形。[8]

在两次检测中另外两件铜器,也被归入到秦魏家遗址,件为铜刀(临夏州博 187),另外 1 件为铜尖(KG730②:27)。

6.青海贵南尕马台墓地

尕马台墓地出土铜器丰富,资料目前尚未发表。《青海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对尕马台墓地出土情况作了简要报道,尕马台齐家文化墓地共发掘四十多座单人葬和合葬墓,出土有石器、骨器和铜器,铜器出土数量不明,仅知有铜指环、铜泡、铜镜(M25)器型,是否有其他器型还不太清楚。[9]

据李水城统计尕马台墓地共出土铜器 49 [10],铜器种类与形制也未作说明。该遗址出土铜器中只有铜镜经过检测,鉴定结果为锡青铜。

7.青海西宁沈那遗址

据《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报道,沈那遗址“齐家文化为主要内涵,另有汉代遗存…(出土)铜器有指环、铜矛…铜矛发现于晚期的灰坑内”[11]《中国文物精华》和一些大型文物展览会的图录上,沈那出土的铜矛年代被定为“齐家至卡约文化”,由于报道中“晚期灰坑”的概念不清,且未提及有无卡约文化遗存,所以有学者对铜矛的年代提出质疑,认为其文化性质还需要考证。该铜矛长达 61.5 厘米,宽 20 厘米,经鉴定为青铜。指环的出土单位未介绍,形制也不清楚。

8.青海同德宗日遗址

宗日遗址 19941996 年连续三年发掘中都出土有铜器,器型以指环为主,还出土有“戈形器”[12]件该遗址铜器均出土于墓葬中。其中“戈形器”经检测为青铜,其他铜器未经检测。该遗址的发掘者认为宗日遗址的文化特征鲜明,具有自己独特的陶器特征,应命名为宗日文化,并指出宗日文化延续时间很长,在宗日文化遗址中也见有一定齐家文化因素。这种观点目前还未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许多学者将宗日遗址出土的铜器归入齐家文化的范畴。考虑到宗日遗址出土铜器与齐家文化尕马台遗址地域位置与铜器特征都很接近,本文也暂将宗日遗址出土的铜器列入齐家文化铜器。

9.甘肃积石山县新庄坪

1989 年甘肃省博物馆对积石山县新庄坪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采集到大量的石器、陶器和铜器。其中铜器共采集 12 件,器型有铜刀(件)、铜泡(件)、铜镯(件)。其中铜刀残。[13]长约2厘米、宽2厘米、厚0.07厘米。

调查报告中发表了 1 件铜泡和 2 件铜镯的器物图,其他器物无图说明,形制不清。该遗址出土铜器只有一件铜泡经X射线荧光分析为铜锡合金,其他未经检测。

10.甘肃临夏魏家台子遗址

1976 年在临夏回族自治州文物普查中,在临夏魏家台子东侧齐家文化遗址的灰层中采集到一把骨柄铜刀,刀柄由动物肋骨磨制而成,刀柄末端已断失,残长7.2、宽1.6、厚0.2-0.5厘米,略呈弧形,由动物肋骨磨制而成。柄侧开槽,铜刃镶嵌在槽内并加粘合。铜刃长4,7厘米,刃口锋利。见图2-12。经过长期埋于地下并经水浸蚀,铜刃与骨柄仍粘着牢固.与铜刀同时采集到的遗物还有骨针、骨匕、骨镞、钻孔石刀、石斧、石凿等,此外还采集到双大耳罐、高领双腹耳罐等陶器的残片。该铜刀经鉴定为青铜[14]

11.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

齐家坪遗址未发表专门的报告,但铜器出土情况在一些研究文章中都有提到。该遗址出土素面镜和空首斧各一件,其中铜镜(M41)出土于墓葬,空首斧(F11)出土于居址。经激光光谱分析铜镜为青铜,铜斧为红铜。近年有学者还发表了该遗址出土的 1 件人面匕首,经鉴定为青铜[15],但出土情况不明。

12.甘肃广河西坪遗址

该遗址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铜刀 1 件,由于该遗址发掘报告没有发表,其伴出器物不详。该铜器虽未发表器物图,但严文明先生对其有过描述,“通长 18.3,柄长 7 厘米”[16],可见为一带柄铜刀,经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及材料史研究所激光光谱、X荧光及金相分析,该铜刀为红铜铸造而成。

13.甘肃岷县杏林遗址

1982 年甘肃省岷县文化馆对杏林遗址进行了调查,采集到了大量陶器、骨器、石器和铜器。该遗址包括“马家窑类型—齐家文化—寺洼文化三个文化发展阶段,最主要的遗迹遗物都具有齐家文化的特征”。此次调查采集到铜器 2 件,红铜刀1件。铸成,刀呈弧形,刃部有使用残迹,把端有一小耳系穿绳用。长22、刃宽3、把长9.5、厚0.7厘米。见图2-14。件空首斧,口部有 1 耳,也为红铜铸造而成。

14.甘肃康乐商罐地出土 1 把环首刀,见图2-15,图2-16

商罐地出土。照片拍摄自2008年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刀长18.6厘米,刀宽2.9厘米,刀厚0.2厘米,经鉴定为青铜。

 

15.甘肃临潭陈旗磨沟齐家文化遗址,200871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联合开展工作,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境内水库淹没区的磨沟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各时期墓葬351,出土大量随葬陶器以及石器、骨器、铜器等。铜器见于少数墓葬,种类有削、泡饰、耳坠、月牙形项饰及小型管、环等,多为装饰品。另外,还发现有个别耳环类金器及复合型装饰品。总体来看,随葬品中生产工具相对较少,器类比较单一[1]。部分铜器20105月曾在甘肃省博物馆公开展出,其中有齐家文化铜刀一件,见2-17出土铜器 100 件以上,已接近或略超过之前已知齐家文化铜器的总和,是迄今所知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铜器最多的[2]。有研究人员使用便携式 X 射线荧光能谱合金分析仪对来自该遗址的 46 件铜器进行了无损检测,其中包括3件铜刀和一件木柄铜刀[2],并公布一件铜刀照片。见2-18。

目前为止,齐家文化出土铜器遗址共有 15 处,集中分布于黄河上游、大夏河、洮河、湟水流域以及石洋河上游地区,齐家文化东部地区目前为止尚未发现铜器。据统计齐家文化出土铜器已超过 230 件,铜器器型包括刀、斧、锥、钻、匕首、指环、手镯、铜泡、铜镜等,其中以工具为主,铜刀共计出土22把。

                                                    

[1]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甘肃临潭县磨沟齐家文化墓地[J].考古.20097):10-17

[2] 徐建炜甘青地区新获早期铜器及冶铜遗物的分析研究北京科技大学2009届硕士毕业论文.

 

第二节         民间收集的齐家文化铜刀

  在兰州,专题收藏研究齐家文化铜刀的收藏家有多位,几十年来,共收藏齐家文化铜刀数十把,经兰州大学文物鉴定研究中心确认的有20把,分别介绍如下:

1. 复合柄刀  13.08厘米,刀宽2.60厘米,刃长11.02厘米,柄长2.06厘米,脊厚0.3厘米,重量为46g。单合范铸造。见图2-19

2-19

2.复合柄刀,全长12.03厘米,刀宽2.78厘米,上刃长5.5 厘米,有使用痕迹。下刃长9.55厘米,柄长2.48厘米,脊厚0.4厘米,重量为39.8g。单合范铸造。见图2-20

2-20

3.复合柄刀,全长9.30厘米,刀宽2.14厘米,上刃长6.0 厘米,有使用痕迹。下刃长7.10厘米,柄长0.22厘米,脊厚0.28厘米,重量21.7g。单合范铸造。见图2-21

2-21

4.复合柄刀,全长9.16厘米,刀宽2.41厘米,上刃长5.3 厘米,有使用痕迹。下刃长6.66厘米,柄长2.50厘米,脊厚0.30厘米,重量27.1g。单合范铸造。见图2-22

2-22

5.复合柄刀,全长11.20厘米,刀宽2.53厘米,刃宽0.45厘米,柄长2.75厘米,脊厚0.4厘米,重量33.1g,单合范铸造。见图2-23

2-23

.复合柄刀,全长10.0厘米,刀宽2.53厘米,刃长8.07厘米,柄长1.97厘米,脊厚2.07厘米,重量27.2g,单合范铸造。见图2-24

 

2-24

.复合柄刀,全长8.55厘米,刀宽2.09厘米,刃长6.46厘米,柄长2.09厘米,脊厚0.4厘米,重量31.4g,单合范铸造。见图2-25

2-25

.复合柄刀,全长12.10厘米,刀宽2.59厘米,上刃长5.5 厘米,有使用痕迹。下刃长9.12厘米,柄长2.98厘米,脊厚0.30厘米,重量39.0g,单合范铸造。见图2-26 

2-26

.复合柄刀,全长13.85厘米,刀宽2.90厘米,上刃长6.0 厘米,有使用痕迹。下刃长10.45厘米,柄长3.4厘米,脊厚0.43厘米,重量54.4g,单合范铸造。见图2-27 

2-27

10.复合柄刀,全长13.00厘米,刀宽2.62厘米,刃长10.40厘米,柄长2.60厘米,脊厚0.30厘米,重量4.03g,单合范铸造。见图2-28 

2-28

1.复合柄刀,全长12.55厘米,刀宽2.44厘米,上刃长5.5 厘米,有使用痕迹。下刃长9.20厘米,柄长3.35厘米,脊厚0.30厘米,重量33.5g,单合范铸造。见图2-29 

2-29

1.复合柄刀,全长16.50厘米,刀宽2.77厘米,上刃长7.0 厘米,有使用痕迹。下刃长13.50厘米,柄长3.00厘米,刀背厚0.60厘米,重量51.2g,单合范铸造。见图2-30 

2-30

13.背嵌复合柄刀,刀长11.0厘米,刀宽2.77厘米,刃长6.46厘米,背突长1.2厘米,刀厚0.3厘米,重量37.4g。单合范铸造。见图2-31

2-31

14.背嵌复合柄刀,全长11.60厘米,刀宽1.72厘米,背突高1.35厘米、1.20厘米,背穿高0.90厘米,背穿宽1.60厘米,重量29.6g,单合范铸造。见图2-32 


2-32
 

15.复合柄刀,全长11.80厘米,刀宽2.36厘米,刃长9.40厘米,柄长2.40厘米,刀背0.60厘米,重量58.6g,工艺为合范铸造。见图2-33 

2-33

16.复合柄刀,全长14.70厘米,刀宽2.69厘米,刃长11.0厘米,柄长3.0厘米,刀背厚0.40厘米,重量62.1g,工艺合范铸造。见图2-34 

2-34

17鼻钮刀,全长15.30厘米,刀宽2.12厘米,刃长8.0厘米,柄长7.30厘米,刀环宽1.4厘米、高1.0厘米,刀背厚0.54厘米,重量47.0g,工艺为合范铸造。见图2-35 

2-35

18鼻钮刀,全长16.50厘米,刀宽2.10厘米,刃长10.50厘米,柄长6.0厘米,刀环宽1.5厘米、高1.0厘米,刀背厚0.43厘米,重量55g,工艺为合范铸造。见图2-36 

2-36

19.三弦纹复合柄刀,全长19.40厘米,刀宽4.13厘米,上刃长13.0 厘米,有使用痕迹。下刃长15.50厘米,柄长3.90厘米,刀厚0.66厘米,重量173.4g,工艺合范铸造。见图2-37 

2-37

20.镂空三角纹刀,全长19.60厘米,刀宽2.75厘米,上刃长5.0 厘米,有使用痕迹。下刃长11.0厘米,柄长8.60厘米,刀背厚0.42厘米,重量63.2g,工艺为合范铸造。见图2-38 

2-3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师赵村与西山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2]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2期。

[3]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皇娘娘台第四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84期。

[4]梁晓英、刘茂德:《武威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石作坊遗址》,《中国文物报》1993530

[5]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总寨马厂、齐家、辛店文化墓葬》,《考古》1986 期。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队:《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  2期。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队:《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75  2期。

[8]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中国早期铜器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813期。

[9]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青海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1979年。

[10]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3期。

[11]《中国文物精华》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文物精华》,北京,1997年。

[12] a.青海省文物管理处、海南州民族博物馆:《青海同德县宗日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83期。

b.格桑本等:《宗日遗址文物精粹论述选集》,四川科技出版社,1999年。

[13]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积石山县新庄坪齐家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96  11 期。

[14]严文明:《论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史前研究》19841期。

[15]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3期。

[16]严文明:《论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史前研究》19841

暂无留言:

留言内容: >>更多留言


本站艺术名家官网优惠抢驻中!

欢迎艺术名家注册艺术家会员,开通自己的官网,上传自己的佳作和内容。
QQ:271692909

《艺术家网络大辞典》诚邀入编

《艺术家网络大辞典》,可以刊登艺术名家生平简介、代表作、目前市场行情、收藏潜力等
QQ:271692909

本站各省市代理商火热加盟中!

要求:人品好,热爱艺术事业,有一定的艺术圈人脉、懂经营管理的创业型人才优先。
QQ:271692909

推荐名家

朱浩云

苏金成

敖日力格

魏谦

吴厚信

夏洪林

宋建文

钟文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招聘服务| 投稿须知|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网站调查| 证书信息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