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博采众长、以博求精、注重文物保护与传承的殿堂。本人出自于对端砚、宣纸、徽墨、湖笔的酷爱,现仅以探讨中国书画艺术史变化轨迹为例,浅谈个人对文物保护理念与方法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同植根于华夏文明的沃土,使用着相同的笔墨纸砚,书意入画,书画同源、同法,自然契合,兼容并蓄。在研究和探讨书画艺术道路进程中,梳理蕴涵其中的科学思想内涵、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学术价值是十分有益的。
一、纸是中国书法与绘画的根基
西汉时期中国发明了造纸术,开启了一个书写的新纪元;这是在社会需求、原料丰富、技术必备中应运而生的。东汉时期纸张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载体。1957 年5 月在陕西西安灞桥出土了公元前2 世纪的古纸,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纸。众所周知,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原料和方法;晋朝时期,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展,造纸术先后传播到朝鲜、日本、阿拉伯、非洲、欧洲等国家;隋、唐、宋时期造纸业从原料、品种到质量均产生了跨越式发展,应用广泛。造纸原料从起始的麻、树皮又增加了竹、藤等;步入元、明、清时期,造纸业曾一度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传统手工生产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1891 年我国开始引进国外造纸机器和技术,从此使我国转入机器造纸时代。
二、历代书画艺术特点与代表人物
站在研究书画家宗法的维度上,依照时间轴纵观分析历代富有影响力的名家史料,从中摸索出我国书画演进特点及自然态势,以建立师承关联、历史渊源等较为完整的概念。
中国曾在几千年前,使用甲骨、陶器、铜器、玉石器、简牍和帛等作为文字的载体。在无纸时代,这些载体是最普遍的书写材料,而作为字画艺术遗留在纸质实物上、有代表人物的作品却形成于两晋南北朝。当时号称画界三杰的典型人物有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其绘画造型特点分别谓之“顾得其神、陆得其肉、张得其骨”,三位画家把绘画艺术推向了纵深。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书法艺术先前鼎盛时代。书体变化从篆、隶、章、草蜕变形成真、行、今草书体。疏放妍妙,方整遒劲。草书之酣畅、行书之凝练、隶书之含韵、篆书之沉稳,有气势,有节奏,似磅礴之云海,如灵动之歌舞,无不气韵贯通。在这里有必要提及被堪称稀世珍宝的《三希堂帖》。王羲之(东晋)《快雪时晴帖》,为唐人钩填本,惟笔法便转,流露唐人味道,纸精带竹纹,字墨纤毫无损,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1]。王献之(东晋)《中秋帖》,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仿摹(硬黄纸,行草,三行二十二字),此帖用羊毫笔书写,吸水性强,笔锋粗细灵活,纸中含有竹的成分。“三希”中唯一作为晋人真迹存世当属王珣墨迹行书《伯远帖》,此帖结体有“宽可跑马,密不通风”之说,运笔之转折顿挫,墨色之浓淡层次,结法内敛,锋藏不露,彰显出雅正理性的一面。《伯远帖》和《中秋帖》均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隋唐是中国书画著述的发展期。出现了第一部大百科全书式的绘画通史———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第一部具有理论水平和美学价值的书论———孙过庭的《书谱》,第一部断代画史———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第一部绘画著录———裴孝源的《贞观公私画录》,第一部书法丛书——张彦远的《法书要录》等[2]。以上著述对于书法与绘画艺术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梳理了治学经验,择取谨严,囊括了书画论著体系之精髓,其影响至今不绝。
五代书画上承唐朝传统余脉、下启宋代精神风貌。分解来看书法是承袭多于创造,而绘画则体现创意胜于继承。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的出现为中国山水画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以荆、关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山石结构使用侧锋擦出小斧劈皴———应用小钩笔表现山石冰撕斧裂的坚实质感,山峰高而尖,体现重量感和真实感,创造了全景式构图;以董、巨为代表的江南山水画派,技法上使用的是中锋线条式披麻皴画法———绘画山石使用细长圆润类似披散的麻皮的皴笔,山峦平而缓,显现出空灵感。
宋代是历史上书画气息最为浓厚的时代。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为代表,堪称开宗开派的“宋四大家”,代表了宋代书法艺术水平的高度;其书风为自由放达、以意为书、笔势洒脱,通过结构造成动态美。有学者论宋四家独到之处,“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蔡胜在度”[3]。南宋四大绘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山水画特点多采用取景以偏概全,只画一角或半边表现空间,这种截景式构图法被称之为“马一角”和“夏半边”;以树木绘画硬性折笔居多,山石则使用大、小斧劈皴,水墨淋漓一笔画。两宋书画鉴藏达到最高峰,特别是宋徽宗赵佶对内府收藏恪尽职守,统领编纂的《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是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记载宫廷书画收藏的著录书,包括自魏晋至北宋历代著名画家代表作品,涉及画法、画理、画家传承源流,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成就了宋代这一书画盛世。
元代是诗、书、画艺术的成熟期。四大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用蟹爪枝表现树木———常用树枝向下生布形状像蟹爪,用卷云皴显示山石———笔法的形状像云雾卷动、舒展自如;折带皴为倪瓒首创———使用中锋绘画出打折叠起的山石。理顺宋画到元画的发展脉络,可用十二个字标注,即:实变虚、直变曲、深变浅、重变轻。元代黄公望的《溪山雨意图》可视为典型范例。黄公望一生常携带笔墨来往于九峰、富春之间领略江南自然景观,江南山水成了他绘画主要题材,其作品大都体现山川胜景。他五十岁左右开始山水画创作,上师董源、巨然,兼及荆浩、关仝、李成(宋代)诸名家,并受赵孟頫(元代)影响,成为集大成者,晚年大变其法,形成自己风格。《溪山雨意图》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是黄公望七十岁左右时的创作,纸本,水墨画,是迄今所见黄公望最早的作品(见图)。黄公望的山水画,在笔墨气韵上或苍莽浑朴,或秀润淡雅来表现艺术特色,借山川之形,运用丰富的笔墨传达出物外之情,突出了山水画的文学意味,使诗、书、画融为一体,别开生面,表达了元代山水画家的艺术风尚和思想境界。
明代书画是风格豪迈、书法端庄秀整的繁荣时代。明前期包括由元入明的画家和院体浙派,明中期有吴门画派明四家,晚明含有松江画派和武林画派。吴门四家包括沈周、文徴明、唐寅、仇英。创作和理论自成一体,分宗立派,错综复杂,画派众多成为明代绘画史上明显特征。“馆阁体”楷书是明代特有的书体形式,它的余风影响到清代中期。
清代书画是流派之间对立与融合的时期。“四王”画派,以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为代表,讲究技巧功力、笔情墨趣。还有以革新面貌出现与“四王”在艺术思想上形成对峙的“四僧”弘仁、髡残、石涛、朱耷。宫廷绘画与扬州八家在艺术情趣方面迥异。帖学与碑学书派在继承传统中的不同,各自的艺术主张和风格特点凸显。然而,也有很多流派相互融合,集各家之所长,形成众多画家宗法的自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