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于世的“当代文化愚公”李公涛是中国翰园碑林的创建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也是著名的书画艺术家,他的书法作品流传海内外,受到世人的高度赞誉,影响很大。李公涛现任中国翰园碑林终身主任、世界书画家协会常务顾问、世界碑林林丛名誉主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燕京书画院终身名誉院长、韩国碑林园名誉总裁、日本书道联盟顾问等社会职务80多个,现将其书画艺术及其收藏价值作一探析。
一、 酷爱书画 勤学苦练
李公涛于1927年生在河南省巩义市回郭镇清西村,和唐代大诗人杜甫是同乡,附近便是宋代皇陵,那里有古代的碑刻石雕艺术,他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青少年时期,他就酷爱书画艺术,从7岁起就到处写写画画,在上学时期,就特别喜爱美术课,不仅写出了一笔好字,还能画出很好的图画,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他的书画作品多次获奖。10岁时他临摹古画四页屏挂在屋内,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学校老师听说后专门到家观看,很惊奇地说:“这孩子真有天才,是个神童,将来了不起!”李公涛对书画艺术有浓厚的兴趣,深厚的感情。在这方面,他不仅有天分,而且勤学苦练,持之以恒。他从小家穷,没钱购买文具,他就用红土和水在地上练。没钱点油灯,就利用月光或雪光读书。他效法古人“头悬梁”、“锥刺骨”的精神,冬天基本上没在床上睡觉,当时家中有一个圈式的大椅子,他把被子铺在椅子上,读书瞌睡时经常用凉水或雪水洗脸刺激。实在瞌睡极了,就把腿肚露在外面,企图被冻醒,继续再读。他手不释卷,甚至走路也在背书。由于他的刻苦用功,学校的七门功课,样样都好,期末考试平均分数达99.9分,荣获全校第一名,这就引起老师的器重,让他负责办板报,担任班长、康乐主任、乐队队长、童子军总教练等职务。在学校造就的文化素质,为他今后练习书画艺术打下了良好基础。解放初期,李公涛参加了开封艺术学校学习,对书画艺术进一步深造,这更为他今后钻研书画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 身处逆境 专攻书画
1951年李公涛参加工作后,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正当他大展宏图之际,一场政治风暴席卷全国,他因为给单位领导画了两幅漫画,而被划为右派,并遣送老家劳动改造。压在石头下的幼苗生命力更强,李公涛具有超人的毅力和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刚强性格,在逆境面前要当强者,不当弱者。他说:“我的政治生命结束了,但我要在艺术方面闯出一条新路。”逆境虽然摧残了李公涛的身心,但没有征服他的意志,他暗暗横下一条心,要战胜恶劣环境,另辟新径,绝不虚度年华,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化悲痛为力量,以惊人的毅力,进行了人生的探索和追求,向着自己向往的目标奋进、攀登。他相信他的努力,一定会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承认。
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逆境气如虹。在那艰苦的岁月,李公涛除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外,还挤出时间,先后认真钻研了书法、油画、国画、人像、雕塑、石膏像艺术和制镜技术等,常常熬到深夜。为了学习篆刻,他借了一本《康熙字典》白天抽空在地上画,晚上在身上练,朝夕攻读,整整花了一年半的时间,直到记忆三千多个字的读法和写法,并系统整理出了三万多字的篆字字典。为了学习研究塑造石膏像,仅半个月的时间,他就查找了大量的资料,记笔记达5万多字。
李公涛将自己学习研究的技艺,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在生产大队的支持下,于1972年创办了清西村工艺美术厂,为全体社员谋福利。工厂生产的彩画玻璃等工艺品,很快打开了销路,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增加了资金积累,产品纳入国家计划,畅销省内外。生产队的劳动日值也由4角提高到1元4角,受到社员们的赞誉,并受到公社领导的表扬。为了将技艺传授给青年,李公涛还举办了业余美术学习班,参加学习的学生达60多人,后来,这些学生都成了业务骨干,有的还担任了企业领导。可以说,清西村工艺美术厂的举办成功,是李公涛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做出有益贡献的起点。
三、博采众长 勇攀高峰
是真金就不怕烈火,作青松定能耐霜寒。李公涛终于战胜了21个严冬,迎来了祖国的春天。1979年他得到平反,被安排到开封地区饮食服务公司担任经理。这不仅使他的政治生命焕发了青春,也为他提供了发展升华的良好时光,在百忙中,他挤出时间深入探索练习书法艺术,使其更上一层楼。1983年,李公涛因病提前退休,住在他东郊范庄大儿子家,他决心在退休之后进一步学习提高自己的书画艺术水平,他买了一千多元的书画书籍和文房四宝,天天习书作画,并与开封市书画界名人雅士时常欢聚,交流书艺。著名老书法家牛光甫欣然挥毫,为他的小院题名为“翰园”,意为书画荟萃之地。但李公涛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他念念不忘地思考着,我能为祖国再做些什么?经过一番思考,李公涛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于1985年8月,带领全家创建与西安、曲阜碑林相媲美的集诗、书、画、印之精华的大型文化艺术宝库——中国翰园碑林。创建翰园碑林,不仅给后人留下一座文化不动产,而且也使李公涛自身的书法艺术得到发展。在创建碑林过程中,李公涛系统地学习了中国书法史和历代著名书法家的墨宝,而且也有机会从全国各地书法名家寄来的佳作中汲取营养,取其所长,凡入碑的作品,都要经以他为首的评委会评选,这没有高超的艺术水平是不行的。这也促使他努力探索书法艺术的真谛,提高鉴别力和鉴赏水平。而且他不顾工作繁忙也常常苦练书法艺术,从而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李公涛善于从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中去寻找艺术进步与创新的源泉,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中,从古今书法名家作品中吸取营养,学不纯师,丛采百家,独树一帜。他最推崇并注意学习的是张芝、张旭、怀素、岳飞和当代毛泽东等的书法艺术,对于他们的作品,他爱不释手,经常临摹,一生从不间断过。李公涛对篆、隶、楷、行、草诸体都很喜爱,造诣都很高,对草书尤其擅长,他常说:“中国书法艺术最难攀登的高峰就是草书,可以说,草书在中国书法艺术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它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皇冠,狂草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谁攻下了草书,谁就登上了中国书法的巅峰,谁就是一代宗师。”所以,李公涛把草书作为他的主攻方向,下决心去攀登这座高峰。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已一步步走进了这座高峰。
四、诗书合璧 德艺双馨
古人说:“诗言志”、“书为心画”、“书如其人”,李公涛先生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带领全家,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愚公精神,创建了一座益于当代、功系千秋的中国翰园碑林,受到世人的敬仰和赞誉,可以说他是一位德高望重、对社会对人民有大功的人。而同时他又是一位著名的书法艺术家,他最喜爱用古典诗词书写作品,以抒发他的高雅情怀和远大追求。从他的书画代表作品中,我们可以领会到他高尚的人品和书品。
曹操《龟虽寿》。这首诗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为之倾倒若狂。李公涛多次书写这首诗,对其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句特别欣赏,常以此来激励自己。他退体时已近花甲之年,但他壮心不已,立下宏图大志,创建了中国翰园碑林,至今已年逾八旬,但胸中仍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为了实现理想奋斗不息,犹如曹操笔下的千里马。《龟虽寿》是李公涛的草书代表作,笔力雄健,线条流畅,“神龟”二字写得非常出神,又用浓墨重彩书写了“伏枥”、“志在千里”、“壮心不已”、“养怡之福”等,整篇生机勃勃,雄浑豪放,体现了他创建中国翰园碑林的雄心壮志。曹操这首诗也成了他一生瀚海砥砺的生动写照。
岳飞《满江红•写怀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情辞慷慨,悲壮激昂。既是战斗的誓言,又像进军的号角。李公涛满怀着炽热的感情和强烈的爱国热忱来书写这首词,一片赤诚之心,充满着字里行间。其开头“怒发冲冠凭栏处”几字,仿佛一位怒目而视、发誓出征的爱国将领,站在我们的面前。其“仰天长啸”的“仰”字长竖和“白了少年头”的“少”字长撇,如长枪大戟,直刺敌人的胸膛,真是气势险峻,浩然正气满纸,令人叫绝。它既表达了李公涛的爱国热情和豪情壮志,也表达了他创建中国翰园碑林的坚定信念和壮志已酬的自豪感。
刘禹锡《陋室铭》。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它单纯、简练、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诗,充满了哲理和情韵。主人虽居陋室,但却以德自励。李公涛退休后,住在东郊范庄大儿子李孝泉家,在一个普通的小院里天天习书作画,时常与开封市书法界名人雅士欢聚,交流书艺。后来他创建翰园碑林,小院作为刻碑、装裱场地,自己住在一间房内,大儿子一家五口,挤在一间房子里。为了给碑林筹集资金,全家人省吃俭用,过着比一般农家标准还低的简朴生活。而李公涛却以此为乐,以陋室为美,正如孔子所说:“何陋之有!”《陋室铭》正是李公涛简朴生活的生动映照。这幅书法作品结构严谨,气韵典雅,令人百看不厌。
草书横幅《无愧——行止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和《梅香——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法柔润清秀,潇洒雅致,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李公涛把这两幅作品作为座右铭,以鞭策自己。古人云:“树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李公涛创建碑林时,有些人不理解,对他疑惑、嫉妒、讥讽,有的还诬陷、上告。李公涛对这些非议诬陷毫不动摇,更不气馁。他的回答是院内的一方石刻:“心底无私天地宽”,又奋笔写下了自己的座右铭:“迎难而上,百折不回,愈挫愈奋,死而后已。”充分表现了他的宽大胸怀和高尚品德,也表达了他对自己的远大理想和事业的信心与决心。他认为自己问心无愧,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
李公涛的书法代表作品还有王昌龄的《出塞》诗,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名言名句《春华秋实》、《虎啸龙腾》、《翰墨铸真情》等,不仅书艺俱佳,而且内容健康,表现了李公涛的崇高人品和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