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新旧动能的转换成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要求。在此背景下,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不容忽视的命题。2018年9月29日,范周教授受邀参加山东儒商大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新旧动能转换高端论坛,围绕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主旨演讲,下文为演讲内容核心观点。
一、 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一)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
纵观人类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实现了经济发展动能的第一次转换。在此后的历次工业革命中,新兴能源、信息技术与远程通信技术等新动能的出现不断推动着社会变革。
如今,中国经济迎来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攻坚期。2017年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这是我国关于新旧动能转换的第一份文件。2018年1月3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标志着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山东将在全国新旧动能转换中先行先试、提供示范。
(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需认识的几大问题
在社会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更迭的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必然要顺势而为、借势而进、造势而起、乘势而上。一方面要“无中生有”,用新技术催生文创新业态、新模式,另一方面要“有中出新”,做好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工作。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也必然要认识到以下问题。
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
第一,有效供给是前提。面临着文化消费主战场正向互联网与数字领域转移及文化消费群体的代际更迭的背景,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不论在内容上或形式上,都面临着“量”上的数字繁荣与“质”上的精品短缺的现状。以电视剧行业为例,2017年前三个季度,全国通过审批发行的电视剧达186部合计7706集,通过审批的剧集比例仅为22%,真正播出的比例更是少之又少。大量产品刚“出生”就“入库”,成为了“僵尸产能”。瞄准新消费群体的消费端需求,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第二,技术创新是关键。如今,以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科技已经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正成为文化发展的核心支撑和中坚引擎。不论是新业态的培育,还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都离不开技术创新的载体。
第三,融合发展是必然。文化产业是一种与其他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产业类型。文化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应用新技术、活跃消费市场需求,可推动关联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文化新业态发展。融合发展不断推动文化产业在与相关产业的竞合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成为了未来发展的必然。
二、 新旧动能转换中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点
(一)重新思考新业态:紧扣未来发展趋势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是党的十九大后获批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也是中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面对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机遇,山东省将文化创意列为“塑造活力新山东”的十强产业。在此过程中,新业态的发展应紧扣未来发展趋势、顺势而为。
一方面,要发挥数字文化产业的龙头作用。2016年12月《“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公布,数字创意产业首次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7年4月,文化部颁布了首个“数字文化产业”概念的政策文件《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向社会发出国家鼓励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明确信号。从整个数字创意产业的规模和产值来看,主要集中在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地区、以英国为核心的欧洲地区,以日本、韩国、中国为核心的亚洲地区。其中,美国占市场总额的43%,欧洲占34%,亚洲及周边国家占据19%,其中日本占10%、韩国占5%。我国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迅猛,增速较快,预计到2020年,我国数字创意产业规模有望接近3万亿元,相关行业产值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
从动漫游戏到网络文学,从网络音乐到网络视频,越来越多的数字文化产品走进我们的生活,数字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新供给、新消费规模高速成长的数字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抢占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先机至关重要。
大运河沿线省(直辖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态势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应与国家重大战略相结合。山东省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一带一路”海陆交通的重要节点。与此同时,大运河文化带等重大文化发展战略也是打造开放新山东的重要机遇。
(二)打赢人才争夺战:留住人才是核心
文化产业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问题。人才战略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后发制人、弯道超车的最根本保障。2018年,全国各地陆续出台政策开展人才争夺战。山东出台了“人才新政20条”,从人才工程、引才用才机制、人才培养开发模式等7个方面提出了20条突破性措施,含金量高、针对性强、支持力度大。
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吸引人才,是为了留住人才。人才新政的出台只是人才争夺战的第一步,能否留住人才,才是检验人才争夺战成绩的最终标准。因此,要以“别出心裁引人才、独具匠心育人才、不拘一格留人才”的胆识与魄力,让人才能真正能“为我而来、为我所用”。依托山东156所高等院校和239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吸引对文创领域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领军人物,这是关系到山东文化产业发展能否从第二方阵跻身第一方阵的关键。
(三)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实现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型
1. 转变思想:资源≠产业
齐鲁之邦,历史悠长。提起山东,我们会想到孔子、孟子、墨子等一大批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杰出人物,会想到“好客山东”的旅游标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修齐治平”等理念,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山东的文化资源灿若星河,这也正是山东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础。
但同时我们要意识到,资源不等于产业。这也正是国内许多文化资源大省不是文化产业强省的困扰所在。深圳以“无中生有”实现了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的蜕变,而传统的文化资源大省何时才能真正实现“有中出新”、唤醒沉睡的文化资源呢?
解放思想、独辟蹊径,不应让文化资源成为文化包袱,打造好客山东的“传统文化”金名片是构建文明新山东的必由之路。在此过程中,要进一步梳理有效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
2. 探索乡村振兴的齐鲁文创模式
2016年11月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专门就康养旅游做出规划部署。山东良好的自然人文环境,深厚的历史人文环境,使山东可以依托其儒家、道教特色资源,实现从养生到养心、从自然到人文的深度融合,发展精品旅游产业,打造美丽新山东、魅力新山东。
此外,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山东丰富的乡村特色资源也正是其探索乡村振兴的齐鲁模式的基础。传统的手工艺产业,有产业、有基础、有产能、有制作,但还要学会有效传播和精准营销,这样才能够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尤其注重融合发展。
(四)统筹陆海战略:写好海洋经济的文创篇
山东海域面积广阔,与陆域面积相当,海洋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拥有全国近一半的海洋科技人才,以及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等一批重量级海洋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
在山东的未来战略中,陆海战略中的海洋文明、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旅游,是未来发展的潜力,而这篇文章目前还未真正破题,历史把这篇文章留给了我们这一代人书写。山东的海洋资源,既是旅游的财富,也是文创的财富。所以挖掘海洋文化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传承海洋文化,文创篇是其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根据范周教授现场演讲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