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艺术家邓石如,是第一位全面实践碑学艺术并取得成功的书家。在书法创作中,他既尊重古帖,临碑帖而不失其宗;又大胆改良,搞创新而不伤雅致,起到划时代领头羊的作用。他敬畏艺术,在吸取了传统营养,并进行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成就了邓派一代隶书。尽管时过200多年以后的今天,其隶书仍不失为后世学隶者的楷模与宗师,很多书法爱好者仍孜孜不倦地研究和学习邓石如隶书,解读邓石如之学书历程、艺术思想及作品特色,具有很高的史料研究价值。
邓石如一直是人们研究清代书法家不可绕过的人物之一,这是因为他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关于邓石如的书法艺术,书法理论界更多的是研究他的篆书书法,很少有人单独论述他的隶书艺术。虽然很多文章都有讲到邓石如的“四体字”,当然也包含隶书;也有很多文章讲到邓石如“篆书中有隶意”、“用篆意写隶”等。但对于单独论隶几乎没有,对邓石如隶书的评说也往往只是只言片语,且少之又少。笔者认为:都说邓石如的篆书好,其实邓石如隶书也很好。邓石如隶书书法就像一块硕大的磁铁,牢牢吸引着众多的当代书法爱好者,本文试就邓石如隶书艺术的当代解读做些粗浅的论述。
一、解读邓石如隶书艺术的现实意义
邓石如生于清朝中叶,至今已经200多年了。在电脑打字基本取代了手写书法的今天,仍然有无数邓石如隶书的书法爱好者和追随者在学习邓石如隶书,临摹邓石如隶书字帖,研究邓石如隶书深藏的艺术,充分显示出邓石如隶书的强大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为此,研究邓石如其人,深探邓石如在野书法家的求艺经历,对于解读邓石如的隶书艺术,解开当代书者经久不衰的邓石如 “隶书热”的奥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家学熏陶说起。邓石如家世贫寒,但家庭很有书香墨气;祖父酷爱书画,但以“秀才”终其身;父亲善工书画,善刻石迹,兼娴史籀之学,但“性不谐俗”。受祖上影响和熏陶,邓石如养成了敏学笃行品质,人如顽石的独立精神,一尘不染的山林之气;他忘情于朝市之上,甘心于林泉之下,不知钟鼎为何物,冠冕为何制,翛然而游,陶然而醉,以浮云富贵之意而自足,是典型的庶民书法艺术家。正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所说的:“邓顽伯、包慎伯、张廉卿即以书雄视千古,故学者适逢世变,推陈出新,业尤易成,据此为证,尤易悟也。”邓石如的好友师荔扉却诗赞“布衣原有数,谁似君更奇”。
就“书坛救急”探析。邓石如所处的时代正是帖学江湖日下的时代,帖学的衰落有三大原因:一是刻贴翻印技术受限,没有办法制作大量的帖本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临摹;二是真迹大部分流入清内府,士人想学习只能依赖于刻贴,而经过辗转传摹的刻贴离真迹甚远,影响了古法精微的传播;三是科举考试制度的兴起,很多人把书法作为科考的“敲门砖”,使书法越来越“趋利附和”、越来越向符合官方口味的“馆阁体”靠拢,致使众多文人墨客无法摆脱其中困境,使得帖学空虚的弊端越来越加显露。就是这样的年代,一个以篆隶为主干的碑学艺术则以乾嘉为拐点,呈现出勃兴势头,领头人就是邓石如。邓石如一生布衣,初学书法以篆书入门,后来紧追秦汉北魏,是纯粹的碑派书法代表。在碑学思想肇兴的大背景下,出现了邓石如,并成为第一个全面实践碑派书法并取得成功的书法家,正可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适时事”。 正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 尊卑第二》说的:“怀宁一老,实丁斯会,既以集篆隶之大成。”邓石如理所当然地成为清代书坛的碑学大师,对后世学书者的影响极其深远。
谈个体创新难事。邓石如的艺术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更不是一开始就被世人所高看一眼的,他走的是非传统派,游离于二王“龙脉”之外。他的特殊的用笔方法,师法观念以及学术规程,尤其是“悬腕双钩,管随指转”等,在当时也是戗声不断的,既有包世臣、康有为的极力鼓吹,又有翁方纲等人的极力抵毁,是毁是誉,确实处在既遭诟病、又受赞誉的焦点之上的。据此,给后人的启示是任何的改良创新都是要冲破种种阻力的,没有勇气便不能成功。邓石如一生精研个体书法,打破“铁线”“玉筋”僵局,笔法功深韵高,体势大度,为后人之楷模,以致之后的书家得以认可、赏识,并沿其书路再作新的探索,使邓石如风格的划时代意义重重地彰显出来。
论隶书艺术价值。邓石如隶书的价值在于他能够在把握隶书技法的基础上,透过刀刻墨拓的掩盖,并进行长久的风华侵蚀,发掘出汉隶的精彩神韵,在保持厚重坚实的同时,将遒劲豪放的书写之趣作为表现的内容,强调点画的完整性和冲击力,从而在举世描摹汉碑形态的大气候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邓石如隶书主要取法乃源汉碑,在广泛临摹和吸取各种汉碑精髓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风格,结构上紧下松,字形方整;笔锋铺开直行,裹锋而转不拘泥于碑刻的效果;强调书写性,通篇气势开张,雄强朴茂,也是真正能够将长锋羊毫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碑派书法家。正如康有为所说的:邓石如成功的因素之一就在于他 “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之变体,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久之,变化纵横,自能成效”。赵之谦评曰:“国朝人书以山人为第一,山人以隶书为第一”。包世臣在《国朝书品》中称,列“神品一人, 邓石如隶与篆书;妙品上一人,邓石如分及真书。”可见邓石如隶书的艺术价值乃倾国倾城的无价之宝,是传世瑰宝。
二、探析邓石如隶书艺术的深藏内质
清代书坛碑学思想的兴盛是以隶书的复苏为先导的。邓石如隶书坚持了汉隶根本,以汉隶为宗,汲取了篆书笔意,再引进了魏碑方整厚重的笔划特点,形成了墨气浓重,用笔挺健的风格。
隶书潜藏三大特点:一是字形上,变篆书的修长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笔画收缩纵向笔势,强化横向分展;折弯处方圆互见,撇捺之笔复具北碑形态。二是笔划上,变圆为方、变曲为直、变画为点、“蚕头燕尾”、改连笔为断笔,纵向取势以保留毛笔书写的自然状态,横向取势左右发笔,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强调用粗厚来增加气韵的沉郁感,以重视笔画排列的均衡来加强视觉的平正感,字里行间蕴含飞宕、高古、雄阔、朴拙之美。三是结构上,改篆书形象化为点划符号化,笔画以方折伸开,中宫收紧,撇捺弯勾放纵,对称展开;笔画较粗,结构较紧,留空较少,显得粗壮雄浑。但严整劲健而不失柔和,浑朴古茂而不伤雅致,为隶书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邓石如隶书给汉朝隶书以一个全新的面貌,把隶书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正如康有为所云:“完白山人出,尽收古今之长,而结胎成形,于汉隶为多,遂能上掩千古,下开百祀,后有作者莫之京矣”。
力作呈现三个分期:邓石如一生作品很多,形态各异,但基本可归纳为三个时期来描述。早期作品力追汉碑形状。用笔圆润,重姿态,结体比较扁平。作品如《司马温公家仪八分书》、《山静胡先生四箴隶书屏》和《致仁山铭轴》等。中期作品从追求汉隶的形到摹写古人的气息精神。随着年岁的增长,功力日渐深厚,他能化古人为己用,并自出面貌。作品如:《四体书册》、《赠肯园四体书册 隶书》和邓石如《隶书册》等。晚期作品笔法苍劲浑厚,结体紧密坚实。整体气势雄强厚重,排戛激荡,貌丰骨劲,大势磅礴;笔划中的圆润减少,笔势上的苍劲洒脱日益增加。如《黄鹤楼诗隶书轴》、《张子西铭册》、《万花盛处松千尺隶书七字联》、《颜氏家训隶书轴》和《霄汉楼诗隶书轴》等,尤其是临终那年写的《隶书敖陶孙诗评十屏》,更是回肠激荡,淋漓尽致,集中代表了闪人的隶书风格和水平。包世臣评此作为“夺天时之舒惨,变人心之哀乐”。康有为称赞此书屏“从句容《六梁碑》出,画法极厚,中边俱彻,不得以抹笔议之,此为完白山人佳作也”。 足见邓石如隶书已经到达完美的境界。
作品讲求审美风格。追求的是平实雄强、质朴健美、“下笔驰骋”的艺术效果。笔画笔法上,从不教条地奉行“锋常在画中”的“清规”,而是通过笔锋的不断变化,形成笔画的轨迹和粗细的转承。他使用的是长锋羊毛,有意强调提按的粗细变化,使其犹如一匹驰骋疆场的骏马,穿梭不断,活灵活现,使线条具有圆浑的筋力,婉畅的动势,雄健的气势,让人们在这种“奔驰般”的自然美感享受中得以陶冶。章法布局上,大疏大密,主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一种对比和冲突的构图经营,充满力量的美感。正如包世臣所言:“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使不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时人对邓石如的隶书书艺评价极高,列其隶篆书为“神品”。
书写善用全新工具。隶书书写风格的形成,与当时书写工具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在清代中叶,生宣纸的使用被广泛推广,邓石如作为碑派书法家所追求的朴厚、古拙、迟涩、老辣的审美效果,以及在技法上的铺毫直行、中实、用逆的要求,恰恰需要依赖生宣纸的这种特性来实现,如用不吸水的熟纸是很难表现的。还有羊毫毛笔也是随着生宣纸的出现应运而生,前任所用的狼毫、兔毫、鼠须等硬毫笔弹性虽好,但吸墨少出水快,不适合在生宣纸表现,而羊毫毛笔则有蓄墨多,倘若技巧熟练,能够一笔连写数字,一气呵成,适合在生宣纸上书写,尤其是碑派书法盛行的长锋羊毫毛笔。邓石如就是恰到好处地生活在这个时代,他使用的长锋羊毫采用悬腕双钩,管随指转的方法,使毛笔随时保持垂直端正,中锋着纸,个体均以遒劲雄强为目标,其后的碑派书家在使用长锋羊毫是多以山人为榜样。邓石如又是使用生宣纸和长锋羊毫毛笔的佼佼者,他创造了悬腕书写方法,使他书写的隶书丰厚苍劲,具有力度的线条之美。正如他的学生包世臣说的:“山人作书,皆悬腕双勾,管随指转”。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露等各种变化。而毛笔与宣纸的使用,不仅一扫先前木简竹简的笨重劳动,而且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他打破了“帖派”因一味沿袭导致颓废而且字体单一的书坛时俗,张扬起“高古质朴”的阳刚之美书风,在广泛吸收传统营养,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开辟了书法新天地。
灵活运用隶篆相长。隶书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自汉以来,就有“以隶笔为篆”的写法,汉碑的篆额、《袁安碑》、《袁尚碑》都可以看出这一点。邓石如更是灵活地用隶书的方法来写篆书,将隶书笔法柔合于篆书之中,篆从隶入,隶从篆出,点画浑然一体;他精益求精,隶篆交融,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艺,力求达到自己心目中那种平实雄健的感觉;他以隶为篆,以篆为隶并以篆隶为基础,将同一字体的各家书体与不同字体书写笔意融会贯通,达到和谐统一,他是兼有帖学碑学之长的书法大师。纵览邓石如的篆隶作品不难看出,他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秦篆和汉隶的美学规律,并进行再改造再创新,赋予隶书和篆书以广阔的艺术空间,使这两种书体再次焕发出强劲的活力。正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 说分第六》所云:“完白山人之得处在以隶笔为篆,或者疑其破坏古法,不知商、周刀简,……多方娇柔,佐以烧毫,而为瘦键之少温书,何若从容自在,以隶笔为汉篆乎?”说明“以隶笔为篆”的写法,在汉朝篆书中就有,邓石如进一步发扬光大。
三、学习邓石如隶书艺术的当代思考
古人的书法作品,不仅是艺术,而且是实用与认知。学习邓石如隶书,研究邓石如隶书艺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对于进一步发扬和光大邓石如的隶书艺术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历史时期看,一个纯粹的庶民书法爱好者能够成为一代宗师,绝非偶然。邓石如出生的时代是帖学衰败的时代,正因为他来自民间底层,一介布衣,故使他不畏权贵而淡泊明志,不慕富足而自然隽永,不闹情绪而旷达平和;他摒弃世间的俗粉沉泥,锤炼时代的书卷气质,锻铸艺术家的仙风道骨;使他历史地担当起引领碑学、重整隶书生态环境的重任,开创了邓派隶书的新局面。户部尚书曹文埴称邓石如为“江南高士”,并推荐给刘墉。邓石如给我们的启示是“小鬼”同样可以成大事,重要的是我们要锁定目标不放松,锲而不舍终能成器。
从艺术追求看,“敬畏”是成功的秘诀。邓石如敬畏艺术,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丝毫不敢懈怠。他的隶书既从碑学汉隶中走来,完整展现了经典的艺术特色;又充分汲取了汉隶的营养成分,保留了传统书法的艺术精髓。他大胆创新,把汉朝隶书融入清代的时代气息,创造出自己的碑派面目,实现了既承前又启后的历史责任,使隶书书法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沙孟海曾赞扬山人说:“清代书人,公推为卓然大家的,不是东阁大学士刘墉,也不是内阁学士翁方纲,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邓山人。”这说明邓石如对艺术的追求已到达顶峰,也告诉我们:学习邓石如隶书艺术一定要学习他的艺术精髓和敬畏艺术的精神。
从美学观点看,书法作品就是要让大家能够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邓石如所表达和追求的审美意味是平实雄健,质朴健美的。他没有死板的沿用古人的方法,而是追求“下笔驰骋”的艺术风格,根据自己审美需求,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用笔方法。如:圆笔用绞,如“奇”“呼”“掩”;方笔用翻,“国”“ 内”“因”,对这些字的艺术处理都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正如康有为总结的:“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痿,方笔不翻则滞”。对一些字的艺术处理也确实很美,比如:“神”字右边写成“电”字不带钩,避免了“衣”字旁一竖与“申”字一竖“两竖对垒”;“前”字上头加一点,避免了上松下紧的尴尬;“如”字一横贯东西,让人感觉厚重、饱满。这些新的笔法产生了新的线条美感,山人的这种创新为后世学隶者在用笔方法上提供了新的道路,也是我们学习邓石如书法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
纵观邓石如隶书艺术的成就,研究邓石如隶书的深藏内涵,对于探索邓石如隶书的艺术真谛,光大邓石如隶书艺术成果,是今天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历史责任,其研究的空间仍然十分广阔。
本文作者系厦门市政协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