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坐落京城槐园的观唐艺术区上演的视觉盛宴——艺术季“桃花源”借陶渊明之笔,寄托了观唐艺术区对人类理想生活之地的精神诉求,也借艺术之手,将这里彻底打造成一片隐匿都市的桃源仙境。
叶锦添的全观演出《桃花源》和沉浸式动线表演《游园观唐》都只在9月15日当天现场呈现;新媒体展《时空和谐》则邀请了众多多媒体艺术家打造了梦境一般的世界;而公共艺术展《桃花源境》则把静态雕塑和园区本身的自然风景融合在一起,可观、可游、可思。我相信,只要你来到这里就会把一天的时间留下。这在内容消费泛滥的当下,何其难?而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争夺人们的视线和时间,已经成为艺展览机构面临的空前考验和挑战。
叶锦添全观演出《桃花源》
自1985年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出版至今才不过三十余年,电视声像已被全景VR替代,技术对人类感觉系统的探索和占领好似没有尽头一般。人们对新事物的尝试乐此不疲,也越来越难以满足。要知道,1989年末在中国美术馆上演的“油画人体艺术大展”带来了二十二万人的参观,已是当年艺术界的流量担当。
传统的艺术类展览在人们周末时间消费上逐渐失去了竞争力,手机让“看”成了这个时代最廉价的行动。但自2017年起,大型新媒体装置艺术展开始霸占社交媒体,上海龙美术馆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个展《immersive light》,佩斯北京画廊举办的日本新媒体艺术团体teamLab大型个展“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在北京红砖美术馆举办的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个展“奥拉维尔·埃利亚松:道隐无名”等等,无一例外地点燃了众多年轻观众的假日,霸占了他们的朋友圈、facebook、ins、Twitter。这些展成了新一代年轻群体标榜酷、潮、思想深度和生活品质的代名词。
让观众对作品产生不同角度的理解、参与、玩味,于内在感知系统上重新对空间、时间、生命等抽象的哲学命题有所体悟,这才是一个被贴上“网红展”标签的艺术展当之无愧的责任。
例如这次“桃花源”艺术季上沉浸式表演的观看动线的设计,就颇值得回味。戏曲表演在湖面实景演出,观众站在岸边观看;表演者以船为载体,游动前行,观众随着船的移动而移动,每个人都能在现场的风景里找到自己独有的视角,这种沉浸式表演中的观看方式。
还有由艺术家张锰策划的“时空和谐”展出了基于电学、光学、物理学等高科技领域的成果而实现的新媒体艺术展,30多件多媒体装置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科技知识与体验切入,带着艺术家们独立的艺术视角和艺术语言打开了不同的“桃花源之门”。例如艺术家田晓磊用数码影像和镜面空间创造了一个新人类的进化世界,里面充满了欲望、颠覆、荒诞与迷幻。置身被镜面包围的空间,新人类世界光怪陆离扑面而来,令人激动又紧张。这个世界里,动物、人类与机器的区别被抛弃,后性别意识受到欢呼,就像走近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Hieronymus Bosch笔下的游乐园一般,令人惊叹。
而观唐美术馆的室外空间,由艺术家卢征远策划的公共艺术展“桃花源境”带来 隋建国、展望、陈文令、史金淞、于凡、任哲等艺术家的20多件雕塑作品。这些身为人造物的静态雕塑在“桃花源”的语境下,与园区的自然风景相融。这些作品在自然星辰的交相辉映中,重建建构起人类与自然、人类与艺术、自然与艺术的关系。例如艺术家卢征远专门为此次展览创作的《桃花源》,作品用镜面不锈钢的树将自然环境里的树包裹起来,形成一棵真实与虚幻相融的树的整体,它们构成同一景观,也具有共同生长的关系,随着时间的延续,自然之树会生长得更高,而外面凝固不变,所谓的包裹包不住自然之力,作品在真实的生长中呈现出时间的厚度。
艺术家蔡志松(左) 观唐总裁李保刚(中) 观唐美术馆馆长于向溟(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