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师吴冠中6月25日晚在北京逝世,这一消息引起美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而吴冠中的家人遵照吴先生生前遗愿,没有举办任何追悼会、遗体告别仪式,甚至家中没有设置灵堂。7月1日,吴老身穿他年轻时最爱的红色夹克,永远地离我们而去,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对于熟知的亲朋好友来说,甚至没有一个可以追悼敬爱的吴先生、吴老师的地方。
而这时,中国美术馆工作人员加班熬夜奉献给观众一份最独特的“纪念品”——“不负丹青”纪念特展。7日晚,吴冠中纪念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共展出吴冠中生前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的62件作品,借以缅怀吴冠中先生,也让公众走进吴冠中的艺术世界和心灵世界。这时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幕式,没有往常的开幕酒会,鲜花、美酒的簇拥,也没有嘈杂的谈论声,开幕式的大厅灯光暗淡,席上的嘉宾表情沉重,唯有的是大屏幕里大家熟悉的吴老的身影和声音,仿佛吴老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曾离我们而去。
开幕式的展台布置与以往的展览都有所不同,是中国美术馆精心设计的,出席开幕式的嘉宾侧对观众,正中央是一个大屏幕,不断播放吴老生前的照片及视频资料。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中国美术馆老馆长杨力舟、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吴冠中的学生刘巨德、媒体代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吕炜、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裔萼、吴冠中的大儿子吴可雨,大家的表情都很沉重,为吴冠中的离去深表悲痛与遗憾。邵大箴说:“今年美术界离去了三位大师,张仃、华君武、吴冠中的相继离去,是美术界的重大损失,但是他们会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们的精神与艺术永存。” 吴冠中的学生刘巨德拿着话筒的手在不停的发抖,激动的讲述了一个关于过客和老翁的故事,他说“这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吴冠中和鲁迅一样,他们都勇敢地走向了未知的路,吴先生敢于创新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吴冠中的儿子吴可雨谈到:“父亲生前最看重的是他的作品,甚至在这次病重住院期间,甚至晚上做梦都还在做画。”可见吴冠中先生对艺术的执着与奉献精神,他的一生都为了艺术,艺术重于生命。
开幕式以一个特别的方式结束,“吴冠中走了,没有留下痕迹”一瓣瓣纸素花上写满了密密的文字,更寄托着公众对一代大师吴冠中的哀思和深情,纸素花一一插在美丽的花篮上,两个可爱的小朋友双手共举花篮敬献给了吴爷爷。所有参加“不负丹青——吴冠中纪念特展”开幕式和“吴冠中精神”公众恳谈会的各界人士,都以“书写”祝福话语的方式,表达对吴冠中先生的敬意,继续做好吴冠中没做完的事,走完吴冠中没走完的路。
“吴老,一路走好!”
这次展厅的布置,中国美术馆也是精心设计,在短暂的时间内,协调展厅,将整个五层的展厅拿来做吴冠中的作品展览,一入展厅,正对门口是吴冠中的照片海报,感到非常亲切,观众都在此留影。展厅的整个设计都很符合吴老的作品风格,一根贯穿三个展厅的粗重的墨线以及海报的设计,取自吴冠中晚年的水墨画《横空》,展览通过两厅对照的方式,展示了吴冠中“油画民族化”与“水墨现代化”的齐头并进与水陆兼程。概要地呈现了吴冠中从欧洲负笈归来以后的艺术创作成果。展厅内除了捐赠的62件作品外,还展出了吴冠中用了大半生的画架和其他画具以及大量有关吴冠中的文献资料,让公众立体全面地追思吴冠中的艺术人生。在展厅中,还专门设置了与吴冠中相关的书籍文献公众阅览区,陈列展示吴先生的作品画册、展览图集、文集、传记、手稿、资料以及海内外专家学者研究评论吴先生的著作等,并专门购置一批新书供观众自由翻阅。这种包括创作成果、理论研究和文学修养的综合展示,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一个完整的吴冠中形象,并形成浓郁的追念气氛。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表示:“吴冠中先生曾说中国美术馆为他举办的展览让他回到江南,回到童年,我们希望这一次展览让公众走进吴冠中,走进他的艺术创造世界。”
此外,中国美术馆还将组织其他面向社会普通公众的公共教育活动,包括北京、天津地区主要高校大学生免费赠送1万张特别参观券,邀请年轻学子前来参观展览,从吴冠中艺术创作中感受创新的价值,培养年轻学子对艺术大家和艺术创造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