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绘画发乎本源,而流派众多。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气候各不相同,山川景色与人物风情亦大有差异,反映在绘画上则呈现出风格、题材、技法语言的区别。历史上,对于风格流派的差别,有过不少评价,最为系统和典型的是晚明陈继儒、董其昌提倡的南北宗论,此论将文人画家和职业画家分野,推崇文人画,而极力贬抑行家画。显然,这是较为简单生硬的区分方法。不过,中国南北因地域差别,确实存在着创作上的差异,而正是这种差异,造就了中国画创作的精彩纷呈。
由国家画院发起主办的“南北对话—中国当代画家创作成就展”,以“南北对话”为主题,选择60—70岁间南北国画名家,采取对照的方式展示当代中国画家的创作成就。这次展览题材广泛,包括花鸟、山水、人物,诸多名家各擅胜场,风格迥异,呈现出非凡的功力与造诣。在山水方面,有姜宝林、方骏、卓鹤君、罗平安、刘朴、程大利、张复兴、龙瑞、王镛、陈国勇、朱道平;花鸟则荟萃了江文湛、詹庚西、邓林、李魁正、裘缉木、龚文桢、吴悦石、赵宁安、霍春阳、潘公凯、高卉民、王和平;人物画更是大家众多,如刘国辉、王有政、吴山明、彭先诚、杨力舟、王迎春、谢志高、王涛、胡勃、戴卫、李延声、赵俊生、郭全忠、张培础、刘大为、胡永凯、韩硕、王西京、杨刚、王孟奇、刘二刚。这些画家的作品风格,或苍茫沉雄,或冷逸高旷;或霸悍劲爽,或浑厚华滋;或浓密繁翳,或古拙朴野;或醇厚浓郁,或清澹飘逸;或苍逸健硬,或丰茂氤氲;或清雅妍丽,或色彩浓郁。基本呈现出南北两地中国画的创作情况,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当代国画创作的主要成果,其现实价值不言而喻。
“南北对话—中国当代画家创作成就展”反映出中国当代国画创作的繁荣,也体现了中国国家画院在推动当代国画创作上的积极努力。21世纪的中国已经逐渐摆脱了近代“西学东渐”造成的民族自信心孱弱的境况,朝着回归传统,回归本真的道路前行。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之不同处,在于她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本源之一。中国传统哲学亦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在中国人看来,世界万物并非仅为物质的,而是与精神共存的。精神性乃中国哲学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作为传统哲学的延伸和表象化,中国艺术将表情达意作为核心,归结到具体创作上,则是以经验判断,将人的直觉感受外象化并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便是“大美为真”的“写意”精神,她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
“写意”既是中国艺术的传统,也可谓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关于写意,孔子有“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言,庄子有“得意而忘言”之说,王羲之有“意在笔先”之论。此外,还有诸如“意境”、“意象”、“意趣”等,不一而足,可以说,舍“写意”则无中国画。我们从这次展览的画家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这种发乎中国传统本源的写意精神。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意境的高逸,二是笔墨的精炼。以精简的笔墨语言表现丰厚的精神内涵和意蕴,是中国画区别于西画的主要特征;而对于高逸境界的追求则是注重写意精神的必然结果。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而文化也不断趋同的严峻形势下,以“南北对话”的形式关注当下的南北美术现状和趋势,思考艺术的本质本体问题,强调中国的艺术精神,我以为非常的重要甚至紧迫。
以“南北对话”为主题的展览,在目前还是首次。中国国家画院此举之目的是荟萃南北名家,呈现各家佳作,强调个性,推陈出新,推动中国当代国画创作的百花齐放和繁荣。在未来,以此为主题的展事还将不断深化,为促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作者: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