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郑忠丝网版画艺术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成功举行,这是郑忠平生首次的个人画展,北京成为他艺术人生的起点。15年后的今天,一个草木欣然、宁静祥和的五月,《郑忠水墨画作品展》如期在桑梓之地——海安“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开展。作为海安县政协“文化海安”系列活动.委员个展的首展,同时作为南通历史上第144位历史文化名人——中国著名版画家郑忠的水墨画作品全国巡展的首站,自然引起各方关注和期待。
说是水墨画展,其实准确说,是以水墨画为主,兼有丝网版画、石版画、素描、书法等艺术作品,全方位深度展示郑忠艺术人生、思想、步履、行吟、演绎、跋涉的一次盛会。从《米字格》之发郑忠艺术之烂觞到《惊蛰》之提糊灌顶,从《周天集》之御风而行到《东方永恒的颤音》之若存若亡绵绵不绝,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之意象到抽象水墨的豁然开悟、成功转身,无不浸润着郑忠“天问”式追寻的印痕。
丝网版画处女作《米字格》破天荒地获全国美展银奖和美国廖氏版画奖,是郑忠创作的第一个高度,是画家自幼对传统文化学习、继承、反思、明辩后水到渠成的收获,也是画家经年累积的喷发,然后信手拈来,打拼出一方天地,成就了郑忠非凡的艺术人生。但传统的深厚,却如一只无形之手,束缚住画家向未知领域的进发。接下的《惊蛰》系列算是一种演变,在相对空灵与纯粹的空间,画家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才情,终于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独具特色的绘画语言。这一时期,郑忠出了一大批惊世骇俗之作,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美术名家”栏目隆重推介郑忠版画,引起了美术评论界广泛关注。
然而,风光与危机同在。
李树勤先生对郑忠丝网版画的评述是:得时代之利,得科技之先。中肯中却隐含着一丝担忧,这批作品的“技术含量”似乎太高,斑驳之中,工艺性散发出的气息,诸多意象的叠加,多少阻断了画家在自由王国的率性驰骋。
郑忠曾用“我是个极不安分的人”来形容自己,这固然是画家对自身的一种揶揄,却是对他“拒绝重复,拒绝雷同,哪怕是和自己重复”的艺术性格的最好诠释。他在读书、思索、运动、练字中寻找突破。郑忠做丝网版,但从未离开过宣纸笔墨,在异质材料上的涂抹,已然出现神奇的效果,那么郑忠的抽象水墨,与多年来诸多抽象水墨画家的探索又到底有何不同?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教授、副院长聂危谷一语道出了其中的奥妙:屡见不鲜的象征符号的消失,使郑忠抽象水墨作品变得更纯粹。其次,在抽象水墨画家那里越弄越复杂的作画技法,在郑忠这里则是化繁为简,一见而洞悉其底细。他的技法单刀直入,单纯到一句话即可概括:拓印加泼墨。但难就难在,以如此单纯的画法,却表现出十二分耐人寻味的形式感,的确显示出郑忠在把握形式语言方面拥有着敏锐的悟性和过人的才情。
郑忠水墨作品中诡秘的墨色变化,沉稳玄妙典雅的色调,增强了作品的历史时空感、宇宙感,虽是有着早年版画明确的构成意识,但也透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朦胧意念、诗人情怀和天马行空般的率性。画面中复杂的礁盘般的团簇起伏,像是星云黑洞,表现了画家对时空的敬畏,对历史的追思,对未来的向往。
“尽精微,致广大”是郑忠艺术历来的一个重要特点,他在精微的细部表述中呈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审视,因而赋予了现实生活一种形而上的生命品质,从而深化了反思性的文化视野。正如著名美术批评家殷双喜博士所说:作为一个有抱负的艺术家,郑忠已经能够摆脱许多外在的束缚,而将其实践转向人类共同分享的文化思考和视觉方式。
郑忠初涉水墨,无师自通,即已下笔不凡。有理由相信,以他的天分、经验、悟性,不会太久,他的抽象水墨定会以全然超脱的形式,大象无形的解构,达其大化之境而更加令人瞩目。
可以相信,这次展览将使处在旺盛创作期的郑忠对自己的艺术有一次集中的反观和总结,是郑忠先生北漂南下十多年回到家乡给江东父老乡亲的一份人生答卷,也将延揽画坛同道和观众朋友走进他的心灵深处。
作为海安县政协“文化海安”系列活动之委员画展的破题篇,郑忠水墨画作品展的艺术高度让我们期待二展、三展、四展更加精彩纷呈。同时,祈愿海安的艺术家沉下去,走出去,作透网之鳞,兼收并蓄,成就更大的辉煌。
(发表于<海安政协>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