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名户 密  码 会员注册 | 忘记密码
·本站首页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艺术家网络大辞典

古代卷
  • 姓名:
  • 朝代:
  • 省份:
现代卷
  • 姓名:
  • 类别:
  • 省份:
本站 > 其它 > 玉器 > 美玉常识 > 正文

鉴玉识色简要

来源 : 中国国家艺术网   2010/1/1   作者 : 中国国家艺术网

玉器的颜色分为两类:一类是材质本身的颜色,也就是玉矿之色,常见的有白色、灰白色、绿色、天青色、黄色、黑色,这些颜色的形成同玉材中所含的微量元素有关;第二是玉制成后出现的颜色变化,这是古玉研究中令人关注的问题。
   玉制成后发生的色变有下列几种:
   1、玉材在空气中的氧化。玉材暴露于空气中会产生风化,主要的变化是氧化,如人们在相玉时,经常需要透过玉璞去猜测里面的玉色,而多数玉璞的外皮与内部玉料成色不一致。从岩石学角度上看,玉璞外皮与内核为同一种岩石,成色上的差异是由风化造成的。台湾大学的一位地质学家在河床中采集玉璞时遇到这样的情况,玉璞的上半部暴露于空气中,带有赭色薄膜,下部长期浸于河水内,呈玉的原色(邓淑苹:《仿伪古玉研究的几个问题》)。这些情况说明,玉材在空气中是会出现风化或颜色上的变化,但这种风化和颜色变化视材质的细密程度而不同,质地坚细的玉料所产生的风化要小,或者不产生变化,质地松散的产生的变化较大。还有很多被采集到的玉籽,表面莹润,几乎没有色泽上的变化。玉材在空气中被氧化而产生的色变的过程是非常缓慢的,一些玉器在自然状态下置放数百年,表面色泽几乎没有变化,故宫博物院存有一批明代玉带板,其中一些白玉光素带板,可能为明代前期的作品,表面颜色已经发暗,局部呈灰黄色,应该是空气中含氧气体侵蚀所产生的颜色变化。据此我们可以推断,玉器在自然状态下置放五百年左右,一些玉的表面或可产生可辨识的微小色变,这种色变往往发生在某些白玉、青玉制品上。
   2、玉器在墓葬中产生的颜色变化。古墓中出土的古玉器,多数都带有颜色变化,变化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墓中随葬物所含化学成份所致,也可能受土壤中化学成份的侵蚀所致。对这一问题,古人曾给予了很大的注意,称为“沁色”,意即墓中或土壤中的某些成份渗入或沁入了玉中,使玉产生了色变,现代人借用古人语言,也使用了“沁色”这一词语。
   3、人工盘摩。玉器制成后,经过使用者一定时间的手工摩擦,或与人体的长期摩碰。表面光泽会更润,透明度会略强,尤其是入过土的古玉器,经过盘摩,颜色还会产生变化。邓淑苹先生在《仿伪古玉研究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有些玉的红色是“入土变沁后,又经盘摩,逐渐转变的‘熟红’”(邓淑苹《传世古玉辨伪与鉴考》)。
   4、人工染色。对玉的人工染色是非常古老的工艺,只要存在着对古玉颜色的追求,就存在着人工染玉的可能。最初的人工染玉仅是追求玉器美感,随着伪古玉的出现,玉染色便成为仿古做旧的重要手段。有材料说明,宋代的仿古玉制造中已经采用了人工做旧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明、清两代又有重要发展,时至今日,伪古玉制造泛滥,人工染色又成为仿伪做旧的主要手段。下面是几种主要玉色的识别简要:一般来看,玉的本色是较易识别的,主要有青、白、黑、黄、绿等颜色,而人工染色与玉的色变却非常以难以识别,在玉器鉴别时,往往遇到人工染色,沁色及玉本色相互类似的现象,这就需要识玉者认真进行分辨,这类现象主要有下列几种:
   1、黄斑与土沁
   一些青玉、白玉制品往往带有黄斑,这些黄斑可分为玉皮色、沁色、染色三类。玉皮色是玉材表皮原有的颜色,这种颜色是玉材在空气中风化所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年久风化,玉的表皮已槽朽,形成较厚的皮层,皮层往往呈深黄、暗赭等色,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玉璞之皮,从玉璞的外面已很难了解内里的玉色。另一种风化时间较短,表面仅呈膜状,常出现于玉籽上,从外面常能透出里面的玉色。一些出土硬度玉上也带有这种黄斑,《格古要论》一书记载:“尝见菜玉连环上俨然黄土一重,并洗不去,此土古也。”也就是说这种黄色是玉器在土内埋藏所致,按照古人的说法,这种玉经盘摩后,颜色变化更为复杂,孔尚任在《享金薄》中谈及古玉沁色:“汉玉羌笛,色甘黄如柳花,……为汉器无疑,全体光莹,不沾汗浆,亦无土花”,“雷纹汉玉环,径二寸,内好相等,包浆熟润若凝酥也”。这里谈的汗浆、包浆,都是讲的玉沁色后又经盘摩而致。其实,在考古发掘中很少能见到带有黄色沁色的玉器,个别玉器上的黄色斑,很可能是原来的玉皮,传世玉器上带有的黄色斑块,往往是人工染色,因而遇到带有黄色斑的玉器,应认真分辨。
   2、黑斑与水银沁
   青白色玉料中常有局部的黑色,这是“白玉或青白玉的单晶料子之间,夹杂大量石墨所致”。(邓淑苹《传世古玉辨伪与鉴考》)。这类玉材大致有几种,一为黑色墨点存于透度较高的青白玉间,人们称为芝麻斑,汉代玉器至明清玉器中都有这类玉料使用。现代仿古玉也采用这类玉料。二为局部的浅淡墨色,其色深浅不一,有浓淡变化。三是纯黑如漆,在玉中形成斑块,黑色与白色界线分明。
   古人把某些玉器上的黑斑称为水银沁,认为是玉材受到了土壤中的水银沁入产生的色变。其实,被称为带有水银沁的玉器,上面的黑斑很多是玉材中原有的墨色。存在不存在玉材受沁产生的黑色呢?迹象表明,某些玉器上的黑斑为土中埋藏产生的色变,例如辽宁清源出土的红山文化兽首三环器,材质为青玉,中部三连环,两侧各有一个向外的盖头,局部裂纹中带有黑色(见《中国玉器全集》)。黑龙江出土的金代墨玉鱼,整体呈黑色,似炭精,局部露出玉材本色(见《中国玉器全集》)。安徽巢湖出土的汉代玉佩,局部裂缝中带有黑色,这些玉器上的墨色斑,同我们能见到的带有墨斑的玉材,色斑绝不一致,应是埋藏形成的色变。
   很多玉器上的墨色斑是人工染成的。人工染黑的方式大致可明确为二种,一为漆染,故宫存有一件属新石器时代的玉圭,展于玉器馆内,其圭已断,仅存半段,圭表墨褐色,油亮似漆,断面处可看出,作品原为青玉,表面一层墨色,似蛋壳,圭上的颜色绝非土中沁成,而是人工所染。明人在《格古要论》中便提到了黑漆古,我们不能解析,墨漆古是用黑漆所染还是染成黑漆之色,这件作品用漆染的可能性非常大,作品为旧玉,染玉的年代已很难确定。人工染黑的第二种方法为火烧。“水银沁之真者黑白分界处明晰如刀截。或提油,用乌木煨黑者则模糊矣。”就是说,用提油法、木屑煨黑法也可做水银沁。晚清时,宫廷失火,烧毁大量器物,被烧玉器产生的色变有白、灰、黑色。白者温度高,黑者所受温度低,其中不乏黑似焦油而表面光亮者,有的残玉白中且黑半,明显表现出玉上的色变为人工烧烤而致。
   3、白色斑与水沁
   很多玉器经埋藏后会出现白色色斑,现实的识玉者称这种色斑为水沁,意即它的出现同土壤中含的水分有关系。清代文献《玉纪补》中说:“西土者,燥土也,南土者,温土也,燥土之斑干结,湿土之斑润溽,干结者色有瘢痕者,水坑物也。”由此而知,清代人已经注意到了水沁的问题。
   按照文献的解释,水坑玉的沁色应是无土斑而有瘢痕的玉器,也就是无黑、绿、黄、褐、红等沁色的沁色玉。这类沁色限于白色或灰色。从考古发掘到的玉器来看,白色或灰色沁的情况非常复杂,东北、山东、河北等地出土的玉器上,很可能见到白色沁斑,但辽宁建平出土的一件属红山文化玉器的玉兽头玉玦,表面全部呈暗灰色,已不见玉材的本色,形成的原因是沁色还是制造时的人工处理,目前还不便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河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发现的很少。商代玉器大量出土,其中一些玉器呈象牙白色,应是玉料本身特点及沁色相结合的产物。还有很多玉器呈鸡骨白色,玉的比重也变轻,这种现象应该是沁色所造成的。但在河南出土的春秋战国玉器上却很难出现鸡骨白色,一些玉器上出现了局部的浸润性的水沁色变。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等南方省份出土的玉器中有很多带有水沁,这种水沁面积较大,深浅程度不同,一些作品的局部硬度已非常低。笔者在安徽见到的少量汉代玉器上,看到有斑状灰白色沁,沁色分布较广,斑片不大但沁入很深,与周围的玉色形成较强的对比。
   自然界的玉料中存有青白相混的玉材,故宫博物院乐寿堂存有清代制造的福海大玉海,它的玉料呈青碧色,但混有灰白色斑片,其色同一些古玉器上的沁色相仿佛,玉海内膛极大,掏出的玉料数量应很大,目前尚不见其它用此种玉料造的器皿,相信掏出之料会被用去制造仿古玉器,因而利用玉料本身特点制造仿古水沁的可能是存在的。
   人工仿造的玉器水沁大量存在,可用酸类液体浸泡、腐蚀,也可用火烧制。这两种方法制成的颜色,经观察是可以辨别的。

本站艺术名家官网优惠抢驻中!

欢迎艺术名家注册艺术家会员,开通自己的官网,上传自己的佳作和内容。
QQ:271692909

《艺术家网络大辞典》诚邀入编

《艺术家网络大辞典》,可以刊登艺术名家生平简介、代表作、目前市场行情、收藏潜力等
QQ:271692909

本站各省市代理商火热加盟中!

要求:人品好,热爱艺术事业,有一定的艺术圈人脉、懂经营管理的创业型人才优先。
QQ:271692909

推荐艺术家

朱浩云

苏金成

敖日力格

魏谦

吴厚信

夏洪林

宋建文

钟文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招聘服务| 投稿须知|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网站调查| 证书信息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