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现场,以艺术之力“米读”乡村“长江上下:第三届中国·酉阳乡村艺术季”创作营集中在地调研
(创作营全体成员于菖蒲盖集体合影,图片来源艺术季策展团队)
2023年9月9日,由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美术家协会、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主办的“长江上下:第三届中国·酉阳乡村艺术季”进入本次活动的“米读”时段,来自7所高校的10个创作团队从“长江上下”集结于此,在当地基层干部、村民的带领下在酉阳酉水河镇河湾村、花田乡中心村现场,开展调研活动,用脚步丈量创作现场。
(创作营集体调研,图片来源艺术季策展团队)
来自各院校的创作营成员通过两天的集中调研及4天的深入分组调研,构建了属于自己的酉阳初印象及乡村肌理脉络,并将感性的认知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积累转化为在地性的艺术创作。为了进一步了解本次艺术季创作营成员的调研体会及创作思路,笔者特地邀约到了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创造做团队进行一场突击性的沟通访谈,为读者铺叙其灵感诞生的全过程。
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创作团队用开放朴实的目光,集合肉身情感、人文视野、理性精神去读,探寻细颗粒的文化质感,感知乡土文明密码。艺术家们进入乡村微读、深读与精读后,在此述说自己眼中的“酉阳印象”。以下为笔者与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家的对话内容:
艺术家:
彭显锋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青年骨干教师 (下文简称Peng)
张文权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艺术工程与科技创作 2021级硕士研究生(下文简称Zhang)
聂士昌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景观装置 2022级硕士研究生(下文简称Nie)
Q:前两天的概括性调研到现在的深入调研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Peng:前两天的概括性调研是从整体性去感受,包括他们的文化以及当地比较有特色的一些景点。这两天我们主要针对的是被分配下来的区域去详细的走访,对自己所分区域进行地形地貌和区域特点的分类,并深入了解。今天两位同学都与当地的一些群众进行了交流,也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和体验,具体由两位同学展开叙述。
Nie:刚来这儿的时候给我的印象就特别深刻,一下车就看到了特别多的船,因为我是一个北方人,从中原来到水乡,船这个元素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经过这两天针对于船的调研,我也有了一个新的进展。不光是船,还有灯笼,以及家家户户养的蜜蜂、熏的腊肉,各个方面都会有一些新的体验和感受。就不再是之前那个只有“船”的固有印象,现在更加丰富了。
Q:针对你说的船、灯笼等这些元素,你们接下来侧重点会在这上面吗?
Nie:对,可能这只是其中一个方向。因为我觉得船这个形象很有形式感,代表一个家乡、一个家的感觉,每一户人家都会有一只船。然后灯笼这个元素是很温暖的一种感觉,每家每户都会挂灯笼,而且还是不一样的灯笼。我觉得不同的元素相互碰撞、相互组合,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Q:你们之前有做过艺术乡建的活动吗?
Nie:有类似的,但不属于是艺术乡建,是属于其他的一些艺术节或艺术活动。
Q:那本次艺术季从相当于是让你们更深入了解乡村真实的情况,并通过走村入户、同吃同住的方式深入当地,这样的创作方式对你们自身的艺术创作有没有什么启发和思考?
Peng:其实就像刚刚他说的从北方到南方的水系中“船”这个元素的感受,就是一个不小的启发。
Zhang:根据这两天的调查,在分区的地方有一个广场,称作晒坝广场。我们结合之前广泛的调研,包括对吊脚楼的观察,也查了一些参考文献。发现吊脚楼在建造的过程中会有掌墨师来进行吟唱,他们称为掌梁。在起大梁之前,会在掌墨师的唱词中提到大梁的来处。内容是说大梁之前是一根非常茁壮的树木,是汲取天地之精华的一棵树木,很多人路过包括各种匠人也不敢去砍伐,甚至不敢去测量。最后是鲁班大师进行砍伐,第一年开了一个口,第二年砍了一半,第三年才把这棵树砍下来,砍下来后太重了,几万人都拉不动。有一年涨大水,水把它刮到了一个庙的面前,庙主人发现这个木很好,可以用来做梁,所以才拿它过来修房子。从这一段唱词的讲述中其实就可以看见和发现土家人所用的树木以及各种东西的来源都是大自然,他们非常敬重自然的力量。土家人不会为了建房子特意去山上砍一棵树木,而是会把树木描述为大自然所赐予的,是上天的一种恩赐,因此可以窥见土家人的自然宇宙观,我觉得这个观念非常有意思。再结合他们的晒坝广场,村民们种的玉米、水稻会在广场上面晒,最后用太阳来蒸发。这是他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和宇宙的一种对话,是太阳的能量给予他们。那我是不是可以用作品的方式把土家人的宇宙观更具体地表达出来,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从他们行动、行为中把他们的自然宇宙观表达出来。这是我目前想要去深化的方向。
Q:土家族文化其实是广泛遍布在中国的西南大部分省份,土家族也是一个大族。那每一位过来创作的同学看到的景观,被介绍的文化其实都是围绕着土家族的特定的元素,那可能艺术作品放在土家族聚居的河湾村、中心村也可以,湖南、湖北也可以,甚至贵州土家族聚集的地方也可以。如果说要体现本次艺术季创作的在地性、生长性,是不是还有一些不一样的思考?可以把调研或者艺术创作跟属于河湾的一些东西去结合,你们有没有一些什么想法?
Peng:首先我们是会针对于在地的地形地貌的勘察,具体到一个广场、一个河滩,这是属于在地性的一点。其次就是强调同学们在调研的过程中,会去深入到当地的群众中去了解他们对于文化的补充。因为我们之前在文献上的调研还只是属于比较片面性的书面知识,对于细节性的问题,还是要跟当地的老百姓的交流中得到更多或更具体的内容。其次在之后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是希望能够和当地的百姓一起共同完成作品,让他们有一定的参与感,有共同制作的过程。因为我们始终是强调在地性以及和在地百姓的互动,和在地的山水田园及整个文化的互动。
(河湾村实景:创作营基地对岸风光,图片来源艺术季策展团队)
本次艺术季的“米读”时段,创作者们以“米”作为一种切入的视觉表征,深情观看乡村。以“读”的姿态,尊重、倾听以及品味乡村的方方面面。创作者们深入乡村生活,寻找艺术与乡村的共融和共情,让艺术创作来自现场的观察、思考以及头脑风暴,利用现场的元素和材料,生长在酉阳大地上。此外,在本阶段,创作者们走村入户、征集民意、开展调研,并以调研成果为基础,完成作品观念生成与草图,并在每个小阶段的执行统筹及带队的组织下进行集中学习、交流以及每一阶段的图文学术成果收割。接下来,本届艺术季将展开“艺耕”时段和“晒场”时段,创作团队经学委、组委评选以及村社公议后分期分段实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