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热播以来,古籍成了大众关注的热点。我国有多少古籍?这些古籍都包含哪些内容?在第26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天津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西藏自治区图书馆、杭州图书馆、河南省唐河县图书馆等9家单位在京发布第五次古籍数字资源。本次联合发布新增古籍资源1,700余部(件),至此,全国累计发布古籍资源达7.4万部(件)。
本次发布的古籍不仅有宋元善本、明清古籍,还有贴近地方社会文化生活的方志、家谱等特色资源。特别是本次新增发布一批藏文和中医药古籍善本资源,古籍文种和资源类型都进一步增加。
俗话说,“家有谱、地有志、国有史”,在本次发布的古籍资源,中国经济网注意到,家谱和方志数量明显增多。
安徽省图书馆现藏家谱近1300部1万余册,谱籍以安徽为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首批发布的家谱资源中,包含70个姓氏、80余家堂号,并特别增加了读者查阅较多的《歙西堨田汪氏家谱》《张氏宗谱》清代家谱2种。
湖北省图书馆自2018年起着力建设湖北方志库和湖北家谱库两个湖北地区特色数字资源平台。其中家谱库平台包括清代、民国、建国后的各种刻本、活字本、排印本等湖北地区家谱全文书影。2019年至2020年,该平台新增上传家谱145部1554册140849个筒子叶。湖北方志库收录了1949年以前修纂的湖北省各版本地方志,包括通志、府志、州志、县志、乡土志、专志。版本涉及刻本、抄稿本、铅印本、石印本、点校本等。2019年至2020年,该平台新增上传方志57部565册45279个筒子叶。
家谱族谱古籍是四川省图书馆古籍特色之一,这些谱牒中保留了大量的历代人口迁徙、统治者的人口政策、我国的姓氏、亲属关系、基层社会组织、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资料,是研究四川社会史不可缺少的资料,如四川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的情况,在这些谱牒中就可见端倪。本次发布资源中,本家谱库新增发布家谱古籍47种287册。省内家谱41种,涉及到成都、绵阳、内江、自贡、德阳、乐山、泸州、资阳、广安等九个地级市的廖、应、唐、门、吕、段、蒲等27个姓氏;省外家谱7种,涉及到重庆、湖南、浙江、江苏等四省的吴、唐、高、章、徐、郑、等6个姓氏。
201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典籍研究利用,编撰中华医藏。”在此次的发布中,四川省图书馆首次在科技平台新增发布中医古籍72种218册,涉及到内经、伤寒、温病、诊法、本草等各个方面,版本涉及刻本、铅印本、石印本,时间跨度从清道光年间到民国年间,既有丛书,也有单行本,特别是本地名医唐宗海的著作,也在本次发布之列。为了适应当前防疫需要,其中温热学、温病浅说、温热便读、温病要旨、温热经纬等温病类医籍也在发布之列,以满足广大医务工作者和读者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西藏自治区图书馆馆藏藏文古籍数字化项目首批发布数字资源50函,剩余112函将于近期发布。该资源内容涉及藏族历代学者传记、西藏历史及佛教史等。
据悉,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组织开展古籍数字资源发布的同时,全国古籍“摸家底”工作也取得重要进展。截至目前,全国已完成汉文古籍普查270万余部,“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累计发布264家单位古籍普查数据825,362条7,973,050册。同时,“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数据库”更新发布了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的752部古籍信息。
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饶权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探索共建共享途径,进一步加大古籍数字资源建设发布和揭示力度,通过建设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继续深入挖掘古籍的深厚内涵和时代价值,提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播能力,真正“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