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郑老师走的第100天,凌晨四点钟的小雨让今日清晨格外美丽。云朵在蔚蓝的天空中缓慢荡漾,竟不知用任何文字来形容此刻的美。一早走进国博,在《马克思遥望东方》的画作前向老师表达深深的思念......
仅以此文献给最亲爱的郑艺老师,愿您在远方一切都好!
《马克思遥望东方》
马克思是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革命家、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伟大导师、以及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领导者。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在2018年1月5日,郑艺老师参加了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共同召开的“马克思题材绘画创作工作会”,接受了《马克思遥望东方》的创作任务。由此与“马克思”结缘,《马克思遥望东方》也成为郑艺老师留在世上最后的绘画印迹,永远闪烁着他灵魂的光辉。
北京的冬天是寒冷的,但是郑艺老师却用了他全部的温暖去诠释了一位艺术家的责任与使命。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回想郑艺老师关于现实主义创作的大批油画作品,应该说是有一种激发社会发展的正义能量,以及具有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的社会哲学意义。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马克思遥望东方》是郑艺老师生前最后一幅历史性题材油画创作。如同以往的作品一样,有《历史的审判》《大兴安岭火灾》《毛泽东在庐山》《文成公主》《朱元璋与南京城》《娄山关大捷》《大国工匠》等,在接到创作任务之后,郑艺老师都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前期准备工作上,从构思文案、收集资料、素描草图、油画小稿、单幅刻画等,事事细致入微,件件精彩至极。再通过老师日以继夜的工作,最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作品,不仅表现出了历史的主题性,更是体现了当代意义的绘画艺术性。“没有信仰,也就没有美可言”,西方圣像画如此,中国敦煌壁画如此,《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如此,《晚钟》《拾穗者》更是如此。郑艺老师把绘画当成了他最虔诚的信仰,用手中的画笔践行他生命的意义,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去创作有温度、有力量、有情怀的作品。
《马克思遥望东方》创作前期,郑艺老师横向挖掘、纵向延伸关于马克思流亡时期的各种资料,把相关的历史事件与时代缩影都逐一进行分析,异乎寻常构思了数张马克思工作的场景,包括室内、室外、坐姿、站姿等诸多人文图景,在构图的空间、色彩、光线等通过他敏锐的思维和透彻的感悟都一一进行了精妙的设计。最后郑艺老师拖着病体画出了二张彩色小稿。其中一张就是最后陈列在国家博物馆南四展厅的《马克思遥望东方》最后创作的作品构思。
蔚蓝的天空下,马克思昂首挺胸地站在有罗马柱的阳台上,目光深邃,专注于驶进港口的邮轮,手中的纸张代替了初稿的书籍,更加突出了人物“遥望东方”的具体情节。根据考究,此时流亡伦敦的马克思只能通过《纽约每日论坛报》来获取世界各个国家的革命信息,以及有关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情况,同时他也为报纸撰写了大量的革命文章以及传扬无产阶级的进步思想。马克思每日清晨在此等待《纽约每日论坛报》的情景成为一个历史的永恒。这是郑艺老师从繁杂的历史事件中剥离出来的美的瞬间。鲜活的气息,朴素的描写,真实的叙述,丝毫不掩人物的哲学高度以及革命精神。
作品局部
细节的描写是作品的灵魂与生命之花。画面的人物造型以及背景设定都尊重了历史面貌,此时的三十多岁的马克思正值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之时。高大俊挺的身材,立体端正的五官,浓而密的黑发与胡须,白色衬衣上的黑色丝绸领结,以及得体的西服质地,都表达出了一位具有敏锐、深邃、高度思想的哲学家。湛蓝色的泰晤士河上的船只繁忙进出港口,七孔大理石桥面的图案还留有痕迹,对岸楼房的红蓝房顶闪烁着灿烂的光芒,以及隐藏在罗马柱后的大钟表指针的摆动都在诉说着历史岁月中经典故事......
郑艺老师在探索和表现马克思的精神面貌和深刻内涵中,立意新颖,画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作品并没有刻意歌颂赞美马克思,而是一贯运用他平实、不加修饰地将人物和所处环境记录下来,于平实的形象中揭示马克思丰富的内心世界,产生一种激荡心灵的精神力量。这也是郑艺老师一生的写照。他刚毅豪爽的气质,他开朗务实的性格,他虔诚认真的态度,都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伟大的艺术创作就像夜空中的明月,它照亮了世界。(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