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杨晓阳提案】
高等艺术院校设立“美术实践类博士”危害大
在国际上,美术实践类是没有博士的,如国际一流的巴黎美术学院等。
而目前国内高等艺术院校招收“美术实践类博士”。“美术实践类博士”中的“实践”和“博士”是分属于两个系统的概念。“实践”对应的是美术创作,而“博士”对应的是美术理论研究。美术实践指向个性生发,应该突破标准、天马行空,高水平的美术创作并不是高学位教出来,这会为创作人员设置更多的条条框框;而美术博士,也即美术理论研究关照的是事物背后的规律,需要多学科支撑,它最终指向艺术的共性研究。
众所周知,事物具有共性就缺乏个性,有个性就缺乏共性,现在把个性的学习冠以一个理论的名字,在学理上是说不通的。因此,我们不能将实践和研究混为一谈,好像将“动物”和“动物学家”混为一谈,“植物”和“植物学家”混为一谈一样。
当然,中国美术史上不乏理论与实践兼顾的大师,如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徐悲鸿、傅抱石等。但对于整个美术群体而言,他们是翘楚,是个例;另一方面,他们本身先是实践家,在总结美术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延伸出对于美术理论的建构,这些人也都不是以目前的高等教育机制,即“美术实践类博士”所培养出来的。
现在美术学院以博士学位和博导为最高的学位和最高的教授级别,导致的结果已初现:美术学科教师中的“美术创作名家”越来越少。这个现象和结果证明了美术实践类博士学位的设置,违反了艺术本体的发展规律,影响了美术专业自身的发展。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予以充分地调研和解决。
(中国美术报报记者胡立辉、傅梦妮采访报道,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