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清简历
杨文清,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师从丁宁原,曲佩林,宋丰光,张望等诸教授。执教于山东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美术系。二十多年来从事高等美术教育和学术研究,倾心于油画、国画写生及创作,善书法、工诗文,其油画、国画作品在大展中屡次获奖,论文著作也常见于各专业学术期刊。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研究颇深,著有多篇专业论文。从事教育近二十多年,桃李遍布全国大江南北,为鲁西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青山有意 妙契无言
——杨文清的绘画艺术
杨文清,山东聊城大学东昌学院讲师。66年生人,88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专业。师从丁宁原,曲佩林,宋丰光,张望,张锡杰等诸位老师。
人到中年,经历了童年的幼稚和纯真,少年的青涩,青春的激情和张狂,经历了很多可说不可说的人生故事,性情,爱好,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潜移默化的转变,和以前的自己相比,甚至前后判若两人。像多数青年学子一样,年轻时,喜欢油画,对所谓的国粹大多不屑。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里面国人的基因因子开始起作用,曾经厌烦的京剧,渐渐的听着越来越顺耳,进而越来越入心,甚至会沉醉其中,随着锣鼓铿锵,悠悠琴韵,自己也跟着一唱三叹,头不禁微摇,手不觉轻点。
对当年不以为然的国画,也一日比一日亲近起来,以至对古人的智慧和才情刮目相看。也许人生就是一个寻觅自己的过程,不是当年错过了什么,而是懵懂中还没有发现自己更内在的某些层面。当发现且刚且柔的毛笔,比猪鬃的排笔更能替自己书写心曲的时,水墨晕章的渲染流淌更接近一个人骨子里放浪形骸的天性时,应该说,是活得比先前明白了一些。更打动文清的是,国人的山水画那深沉雄奇,苍茫深邃的境界,那种无边的静谧,简直可以催眠一个人,让人心怀敬畏,心志澄明,天地一如,如入禅境。
文清的山水画,一望而知,有着传统的文人气息。无论是雄浑苍郁,清旷疏阔的大作,还是宁静温润,简淡明丽的小品,都是以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意境和法度作为基调。宋人的格局,元人的气息,明清的笔墨,沈周的笔意,黄宾虹的影子似乎都可以在画家的画里感受到一些。就像有人说的,“恍如某家,又各异。”
似曾相识的亲和与耳目一新的几分陌生,一方面,来自画家对传统艺术境界和语言的心摹手追,意求高古,在传统文化的宝库里汲取营养,另一方面,得益于对现代各门视觉艺术的广泛涉猎,如油画,水彩,版画,设计,等等。更重要的,这份新颖,来自于画家几年来在山水之间的写生过程。写生,是绘画艺术创作的源头,在写生的过程中,吸收转化,创造性地运用传统语汇,为我所用。古人也一再说,“学者,规矩而已,规矩尽,而变化生。”一味地尊崇古人,过分强调一招一式笔墨的程式,无法完全表达即时即地,一个独特的个人真实的所感所受,情景自然无法交融。以我之心化古人之笔墨,写自家风光,得山水之精神。这正是画家对艺术的虔敬和自信。
因为有着一份真性情在,文清的画,每每以意境胜。秉性的馈赠,诗文的滋养,饱游沃看,山川自然的孕育,都是画意的源泉。瓦尔特.本雅明说:“无论有机世界还是无机世界,处处都有精神的表达。因此处处都有语言”只要我们用心去听,就会听到大自然的心思。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心中有,则有。无,则无。先让内心丰饶,繁荣,你眼中的世界也会处处有情有意,柳暗花明。置身于现实这个情感场中,欣欣然,尽心尽兴尽情挥洒,青峰做伴,烟云供养,在与万物的互相对望中,心有灵犀,念念在兹。通幽曲径,出岫白云,寒林重汀,溪桥野渡,万古如斯,默然屹立的万仞绝壁,明灭变幻,浩渺无涯的微茫烟波,彼此映衬,直入人心。画面上浮动着大自然的呼吸和脉搏,笼罩着画家内心诗意的氛围。
浓墨重彩,色墨交融,纵横淋漓的风格,是文清山水画常见的风格。更多的,是以率意却闲雅的笔致营造宏阔深远的襟怀。重峦叠嶂,幽壑绝涧,山石杂树,亭台舟桥,无不参差错落,顾盼有情,整体上又元气浑然,气势超迈。黄宾虹曾有诗句,“泼墨山前远近峰,米家难点万千重”“沿皴做点三千点,点到山头气韵来”。文清画画,勾勾画画,皴皴点点,干笔渴墨,层层叠加。苍茫繁复,浑厚华滋。淡而厚,浓而透。“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状难言之景于目前,在形色之外,笔墨之外,耐心烘染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含蓄隽永,撩起一缕暗香浮动,去触动人们心头一种难以名状的审美情结。这也是文清所追寻的。
“务虚”,也是文清画面的主要特征。千笔万笔,笔笔相续,笔笔相融。少有界限分明的刻画。近看一片混沌,远观万象灿然。弱化物象和物象之间的分界,弥合支离细节,而造化的神奇大势,大象,大美,跃然而出。虚则通,通则灵。气韵周流其间。斤斤计较,处处小心,则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虚的妙处,还在画家对空白的匠心处理,或云或水,或非云非水的一片,不着一笔,既疏通了画面,也是一神秘,含蓄,灵动的无声之处,引人驻足,侧耳倾听。
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说:“没有哪个艺术传统以其巨大的力量,在强调灵性和自主方面超过中国。”中国画不仅仅强调娱目,更注重的是澄怀,为的是观道,净化灵魂。在画画,读画的过程中养成和谐的人格,优游人生,更好地享受人生,同时也给这个世界带来和谐与美好。笔墨只是一种语言符号,支配它的运用的是心,运用得高妙与否,决定于画家独到的灵魂高度和审美视角,视野。孟子说:“水静犹明,况人心乎?”汲汲于功利,沉湎于虚荣和各种欲望,动荡的心境是无法映照万象,触及造化神髓的。文清深知这一艺术精髓理念,在浮浪的物质追求大潮之外,依然如小国寡民,不凑热闹,不浪费心神在无谓的追求当中。淡泊自守,教学,读书,听戏,喝茶,散步,画画。
对他来说,画画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不是生命的全部。不是狭隘的挣钱工具,也不是抬高自己,证明自己的工具。更不是离了不可以活的嗜好。梵高很突出,但不成功。做人,以和为贵,画画以和为美。和谐是永恒的经典,不管什么样的实验艺术做出什么样的惊世骇俗的举动,获得什么人的青睐,哗众取宠,那都是一颗失衡的心在挣扎。只是给后人留下一个路标,‘寻找艺术,寻找美和幸福,此路不通’。仅此而已。”文清画画,轻松自在,心无旁骛,没有什么创新的想法,无意超越什么。一笔一画发自内心,不矫揉造作,不自欺。有感而发,足矣。当一个人的心与物化,共鸣越来越深,艺术风格自然会卓尔不群。刻意求变,无异于拔苗助长,一时的高度,带来的只能是致命的虚荣。
白纸对青天,拈笔落墨,经营位置是首要的。画面构图,决定着一幅画的格局。文清不着痕迹地运用了现代构成的一些方法分割画面,也是他画面比较有现代感的一个原因之一。形与形的组合,衔接,穿插,归纳,对比中,注重一种大的整体板块组合效果,不事琐碎。同时,使画面骨架蕴含着一种“内美”。像黄宾虹先生谈用笔的时候说的:“参差离合,大小斜正,肥瘦短长,俯仰断续,齐而不齐,是为内美”形体的组合也是这样一种规律。有别于照抄现实,也不同于过分主观化,人为的把物象都弄成几何形的装饰画。在有意无意之间,“神遇而迹化”。内美,是一种含蓄和自然的美,介于人为和纯自然的偶然性之间,这样的自然之美,才能像化雨的春风,润物无声,渗透到人心深处。
除了山水,文清也偶尔画些意笔人物小品,或高士逸人,或童子高僧。意态高古,神采焕然。其山水点景人物,也多是秋水独钓,春山策杖,霜林寒暄,古寺问道。寥寥几笔,情态尽出。渺渺长天,烟云恍然,人在其中,在天地宇宙苍茫中,融入人生炎凉冷暖的些许况味,让人顿觉神思浩然,如身临其境,不知今夕何夕。
艺术是共通的,几年来的国画写生和创作,也同时升华和丰富了文清对油画和水彩画的理解和表现。在皖南的查济古村,南艺的一位老师看到文清的国画写生后说:“我才知道为什么你的油画那样画,那就是写出来的。”在肌理,明暗,虚实,冷暖之间,穿行着的是一种写意的东方情调。一支笔,或擦或挑或揉或砍,拙中见巧,粗中有细。疏放跌宕的运笔,浑朴苍厚的意境,无不透出另一种熟悉而陌生的东方风格。
文清爱静,不热衷交际。颇有点“好读书不求甚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的味道。坚持画画自娱。至于画画悦人,获利,认为那都是副产品,不肯被那些牵制左右。随缘是他最爱说的话,随性是他最顽固的本色。所以,每当人们问及他,为什么不好好画,多画画,出书参展卖钱的时候,要么随口应诺,有口无心:“好好,一定一定”,要么就付之一笑,不置可否。他有他的老主意。他有他的世界,很多人没有进去过。这里,有文清一首诗,《三月古东阿写生有感》,其中可以窥见一个“一生最爱是自然”的人,平凡而真实的一个侧面。
惨淡寒方尽,清浅绿未匀。
客携丹青至,邀我画春心。
晴光日初上,天籁风自吟。
驱车访三月,颠簸过红尘。
欣欣望飞鸟,隐隐念前因。
年年野火处,依稀见王孙。
东南有鱼山,有路若比邻。
参差危岩后,花语伴梵音。
洛神何渺渺,长河渡古今。
临水难照花,风烛前朝门。
野老矜旧事,秃笔摄前尘。
三五争长短,坐卧任天真。
嗟我匆匆客,愧对杏花村。
香雪连山起,幽径通林深。
一枝冰雪梦,万树天地魂。
醉眼花如幻,痴心幻亦真。
区区片纸小,奈何万顷春。
援笔欲三啸,往来尽行人。
杨文清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