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汪洋
春节前夕,我应邀参加一个书画作品展。在和几位书画家闲聊之时,他们一致提到了青年山水画家汪洋,说他这个人近期非常非常的“火”,国内几十家网站不约而同的都在刊登他创作的山水作品。
我对他们所说的青年山水画家汪洋一点都不陌生,他是我的一位好兄弟,与他私交还算不错。而对于他的“火”,我是一点都不感觉到惊奇,因为我知道他的勤奋好学注定他在绘画上一定会“火”起来的,只不过没有想到的是他“火”的这么早罢了,这点儿他还是给了我一点儿小小意外的哦!
汪洋,河南省开封市人,现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中国画学会会员、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河南省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诗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兼中国当代诗书画院河南分院院长、郑州市开封商会副会长。
汪洋作品
与许多书画艺术家一样,汪洋之所以走上书画艺术创作道路,也是因他自幼兴趣所向。在谈起小时候学习画画的经历时,汪洋依然记忆犹新。他说,少年时的他就被那些花花绿绿的图案所吸引,而那时十余岁的他对绘画并没有什么深刻的理解,也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是每当看到书上印制的各种图案,都觉得很喜欢,忍不住想把他们保留下来。于是,他就把自己的作业本蒙到图画上,用铅笔一点一点地照着描下来,而且这种无意识的临摹一直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参加工作后,他也没有遗忘绘画,有了经济能力的他对画画更加痴迷。每天下班后,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会到自己的宿舍里练习书画,不论严寒酷暑,一练就是27年,这也为他后来在画坛异军突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汪洋勤于学、敏于思,其创作的山水作品《白云松舍》、《幽山寻隐》分别在2010、2011年荣获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新人新作展优秀奖;2013年,《泉落青山出白云》、《大好河山》等山水作品在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人民论坛》杂志刊登;2014年11月,他本人的创作经历和山水作品被《汴梁晚报》整版刊发;2015年10月,他创作的山水作品在“庆祝联合国成立70周年和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暨首届全球华人诗书画中国大赛”上,其书画作品荣获金奖;2016年初,经美国邮票艺术家评审委员会专家审核,汪洋入选“中美杰出华人艺术家”。同时,他的7幅山水作品入选“庆祝中美建交 37周年—— 2016年中美杰出华人艺术家系列邮票”及纪念珍藏邮册。
汪洋作品
自助者天助之。汪洋除了自身的天赋与勤奋,在书画艺术成长道路上也得到了诸多名师的指点。他早先师从花鸟画家冯雪生先生学习花鸟,后又师从知名山水画家刘艳会、刘杰、谢冰毅先生主攻山水。而在这些名师大家的指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他的绘画技艺得到大幅度提升。
临摹古人,追宋元笔意,注重绘画渊源。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汪洋逐渐认识到传统的重要性。于是,他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临摹古人的作品中,像王蒙、李唐、范宽、黄公望、沈周、石涛等古代名家的佳作,都在他的临习范围之内。宋代绘画的造型严谨,元代绘画的趣味,清代绘画的生气都有机的融入到他创作的山水作品中。汪洋对待传承与创新的态度很明确:吃透传统,不急于求成,不片面强调树立个人风格。他认为,只有研究、吸取、消化传统中的形式技巧、情调趣味,在创作中把前人优秀的东西在笔墨中体现出来,才能把古法化为己有。
汪洋的山水作品构图大胆,追求新奇,不求笔墨,无拘无束,有一种解衣盘礴之慨,这是很难得的。他的山水作品重墨趣。创作中,他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凝重中有神韵。他的山水作品重简,无干的皆可简,甚至可以简到 “零”,而那些“零”则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无限遐想,似 “此时无声胜有声”。
审视汪洋的山水作品,他的画作视野悠远,远近景色一览无余,山势平峦,山体婉延,远水近湖,连成一片。在绘画技法上,他多采用较为柔和舒展的线条勾肋山形,并巧妙地运用不同皴法来增强山石的质感,柔和溫润,近树远影皆用水墨点簇而成,造型生动,疏密有致,山上山下或矶石成堆,或几方大石点缀其中,使画面不再单调,整幅作品用淡墨淡色渲染,协调统一,气韵生动而充满诗意。品读汪洋的山水作品,你会感到他对待自然山川的态度是虔诚的,临纸作画的心情是沉静而敬重的。
汪洋作品
纵观汪洋的山水作品,他用笔简率,层次丰富,笔墨胜于丘壑,用笔时出中锋,于遒劲浑厚,墨色也趋于酣畅,大多湿笔渲染,富浓淡变化,于简率中见苍茫。笔墨洒脱自然,而不乏天趣。他笔下的石坡先以中锋淡墨粗线勾勒、骨中有肉用笔略呈方峻,仅在石坡侧面稍加皴笔和淡墨渲染,有一种明快、简洁的画面效果,然后再加苔点提醒山石结构的错落变化,这使石坡有一种松动感。
汪洋的山水画有它自己的艺术传统,这都表现在了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上。为此,他不满足于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而他把对自然景物的认识与感受,与被描绘的客观对象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这种融合中,他的山水作品表现出一种十分鲜明的、可给人以启示和想象的自然景象,同时又包含着耐人寻味的意蕴。当然,延续了近千年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在意境的创造上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汪洋的山水作品正是借鉴融合了宋、元、明、清等多个阶段的传统风格,其创作的山水作品才呈现出了彼此不同的面貌和意境。
汪洋创作的山水作品整个画面风情韵致,自然传神,韵味深远,天生化成而无人工造作的痕迹,体现出清空淡远的意境。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他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他的山水作品以其特有的笔墨技巧作为状物及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段,以点、线、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貌、骨法、质地、光暗及情态神韵。近现代著名画家和学者黄宾虹认为:“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笔出。”汪洋的山水作品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相互依赖映发,完美地描绘物象,表达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已将近中年的汪洋,仍一如既往,在墨水和色彩中勤奋进取苦苦探求。如今,他绘画功力深厚,法度谨严,出入传统诸法。而其创作的山水作品变化多端,气势雄浑苍茫,笔墨清迈俊逸,意境幽远清新,色彩素雅浑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震撼力。
汪洋作品
汪洋不善言谈,他与笔墨为伴,借画抒情。从他作品的构图布局上,幽静的气氛,潇洒的用笔,都体现了画家的情感,无语地传达了画家的心声。他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的心思表达的含蓄隽永,将中国传统山水画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审美特点诠释的淋漓尽致。人们从其作品呈现出的诗意境界和空灵意蕴可以领略其笔墨的追求和精神的坚守——与其说这是哲学层面的表达,不如说这是画家不经意间的情致流露。
现实生活中,汪洋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有品味的青年才俊。他利用生活之余勤奋练笔和钻研理论,用画笔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用画笔演绎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对生活和祖国青山绿水的热爱和追寻。胸中有丘壑,动静皆风云,洗尽铅华的人生积累和历练,成就了今日的妙手丹青,不做平庸打诨的画者,有所共情,有所引领,笔墨山水间展示了他的灵魂之美,艺术之美!
近年来,汪洋虽说在传统山水创作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但是生活中的他却谦虚谨慎,处事低调,为人平和,乐善好施。他对自己创作的山水作品从不炫耀,也不感到满足。面对成绩,他不为所惑坦然待之,翰墨临池,笔耕不辍。正如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说的那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