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仁良:为什么展览要放在艺术节期间主办,而且在广州的艺术节上我们也有一个中国风格的大型展览,应该说这个展览也是一个规格非常高的展览了。这次又有这么一个展览在上海举办,而且这个也是作为中国第12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项目,当时有记者问为什么你们这两个连续接着的展览都放在艺术节期间。美术界的展览过去多半是一些好象小众的展览,多半是给我们一些美术界的朋友圈子里面看。真正和其他门类艺术的交往似乎少了一些,我是这么理解的。
把这两个展览放在两个重要的艺术节期间主办,可能有这个初衷,希望美术作品更多地通过这个艺术节的平台和老百姓以及普通观众有更多的接触。使展览成为和社会互动的平台,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画家之间自娱自乐的东西。今天上午在展场有人问,我有这么一点感慨。再一个这次展览的主题是“写意中国”。这个主题可能在座的大家比我理解得都深刻,写意这个主题当前提出来有很具体的针对性,我们私下可能会有很多议论,目前当代的中国画坛制作风很盛,写意精神似乎在一些大型的全国性的展览上,这种真正的写意性的绘画似乎数量、影响都受到了一些影响。这次我们专门针对目前当代中国画创作当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这个展览上首先提出了写意中国以写意为主题,应该是有很强的学术针对性。今天在座的都是专家学者,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参与这个展览的作者。今天把大家聚在一起,就写意这个主题大家展开一些讨论。对今后中国美术的创作和研究,希望能够有所作用。
我们下面有请我们上海花园的陈书记来主持今天的研讨会。
陈强:我们今天研讨会正式开始。首先我想请我们中国画院的院长杨晓阳发言。
杨晓阳:刚才在开幕式的时候已经讲了一些基本的观点。在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位的今天,这200年来有一种错觉,认为中国经济落后美术一定落后,西方改造中国,这个误会应该结束了。所以在5月份的中国艺术节,在广州举办的中国风格世纪丹青,这个展览提出中国风格的问题,大家已经很明确了。我们举办的展览,在国家艺术节举办的展览,应该弘扬民族艺术,探索艺术最终的目的是什么?中国风格的提出,那就应该有一个答案。我们在北京举行大型研讨会的时候,大家各抒己见,最后我自己总结一下,还是应该有一个答案。体现了中国精神的风格就是中国风格。中国精神是什么?我个人通过我自己的学习,我认为中国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什么?我通过了自己的学习,两句话概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有限定的,是有分寸的。它是有度的区别的。在这样一个范围之内,中华民族实际上一直是讲究和和中庸的,不走极端。自强不息有什么缺点?如果只是强调自强不息,我觉得这个自强不息就有可能伤害别人。美国人也自强不息,德国人也自强不息,日本人也自强不息。但是在历史上,都是侵略别人甚至灭绝人性。中华民族从来不做这样的事情。比如郑和下西洋,中国的木船有3万多人,这样大型的船队,没有构成任何侵略掠夺别人的历史。但是其他没有一个民族能像中国人这样庞大的团队出去了以后,只是友好交往有一些经济往来,没有政治和军事上的霸权主义。所以厚德载物,始于至善。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民族精神。在这个民族精神的指导下,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我认为它不走极端。它就像它的民族精神一样不走绝对的写实和抽象。绝对的写实和绝对的抽象不能构成艺术。绝对的写实是接近自然、原型,接近我们艺术的基础。绝对的抽象就像文学的语法,语法不等于文学。就像诗词的格律,不等于诗词。所以写意是中庸的是涵盖一切的。抽象和具像都构成绘画的基础。它是必须的基础,但是它不能走极端。在19世纪以后西方艺术,它就是以走极端为它的特征。中华民族从古到今,我们这一次下了很大的功夫。有一个论文,4年的时间,对中华民族的写意史做了梳理和研究。这次的展览就是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整体的原始的彩陶经过玉器青铜到了后来有纸面上的绘画,前面以图文并茂做了展示,第二部分就是我们展览的主题,当代的两个展厅,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基本上按年龄的顺序排下来,两部分构成这个展览是一个特色,是一个研究性的展览。是整体梳理性的展览,这个展览可以说下的功夫很大。从展示的效果来讲,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限于我们的水平和力量,也就做成今天展示在大家面前的这个样子。得出的结论,希望大家从这个中间看到中国艺术的深邃,看到中国艺术的魅力,看到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不同的地方。中国艺术以仁学、人文社会学为基础。到底哪一个艺术更具生命力,中华民族不灭是由于它的文化不灭,我们的美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间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重要的支撑之一。我们现在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已经走向第二位的时候,我们来整体地梳理自己美术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是当务之急。如果不做这个事情,国家画院这个方面就有欠缺或者无所作为。希望以后国家画院的展览,它每一次都能够以研究和创作展示和社会的结合,整体的面貌出现。而不只是按照一般的规律,按照一般的模式去做一些一般地展览。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高端的深层问题的研究和高端作品的展示,提醒大家中国艺术在世界上一旦占有一席之地,是任何一个其他的艺术所不能代替的。西画改造中国画是一个误解,这个历史应该解决了。我们的初衷如果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就是我们非常高兴的事情了。
谢谢大家,希望大家在研讨中多提批评意见,成绩应该说是全国画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这个展览做得有很多漏洞和不好的地方,请大家批评,谢谢大家。
陈强:谢谢杨院长,从比较深刻地角度阐释了文化艺术当中的中国精神、民族精神,同时也对这次展览的写意的主旨做了非常深刻地分析。中国写意的精神历史渊源,今天我们特别高兴,今天我们请到了大家敬仰的艺术前辈刘文西先生。听听刘老有什么话要说。
刘文西:听听大家的意见。
陈强:下面哪位先生想发言?
陈大力:我觉得这个画展是一个很好看的画展,而且是和十一届全国美展拉开距离的画展,所以我很感谢这个策展人。国家画院晓阳院长、上海画院策划这么一个展览,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画写意精神淡了,晓阳刚才说得很好,有一个现象,把西画很多标准引用到中国画里来。写意相反的一面,写就是不写。意相反的一面就是形。不写是怎么处理呢?是描摹、制作、刻划、过多地装饰。不久前我参加一个亚运会画展的评选,很多画花了很大的力气,但是我们看上去一点艺术激情也没有,也一点都不能感动我。但是非得选上不行,他已经知道了全国美展需要什么样的画,他也知道多数评委肯定会投他的票,所以他就在那里刻画,但是这张画是没有生命力的画。这个就是跟写意的对立面。
中华民族向世界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智慧,是它的书画艺术。书画艺术里面的中国画的写意画,是它非常独特的一个东西。在300年前,朗诗名到北京来,带了一批画来,当时请画院院长周小山看,看了以后提出八个字的看法。中国画的品评,到了宋代的黄修复,就把这个拉到了前头,唯独意字就是一个意,不分上中下。意是中国画最本质的那一部分精神,也就是写的精神。20世纪 对这个意字都有误读,我们甚至有一段时间批评他,这恰恰是中国写意精神最宝贵的东西,我感觉这是天人间的桥梁,谁做到了意字谁就猫到了宇宙精神最深邃的那一部分都是。它不是很容易做到,里面有一些是天生的。但是它也有通过努力能达到的,那就是刻苦地修炼自己,刻苦地读书经历生活,最后奔这个意的目标走过去。这是中国画最宝贵的东西。所以我总觉得写意精神也就是中国画最核心的那一部分精神,最本体的那一部分精神。它体现出三个性质。第一,文人性质。哪怕它不是文人,王冕不是文人,但是他也要通过学习使自己身上摆脱那种匠人的东西,向文人过渡。中国的写意画第一个就是文人性,要向文人靠拢。第二个,诗性。诗歌性,不直白,不看图说话。重意重趣重境界,这个是中国画很重要的东西。第三,笔墨性。有格力,中国画的格力是什么呢?就是笔墨。离开笔墨,就不要免谈了。最后就是说中国画的民族精神得以呈现,他在世界这个文化之林里能够独树一帜,就是因为笔墨存在。这样一来,它就不仅仅是技术了,笔墨也不仅仅是技术符号了。它的一种有思想内涵的文化现象。所以在中国历代的画论里面,就把中国画归纳成精神状态,所以反复提到人和画的问题。主张中国画要静下来、淡下来。要以一个安详地状态进入中国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中国画最高的境界。可是我们引起了西方的很多观念之后,跟这个正好是相反的。我们要多快,要像,要人人都能看懂。这个目标是对的,不是错的。但是为了做到这个目标,就要去刻画、描摹,不择手段地用照片来代替作品,最后会走到这么一步。恰恰就背离了中国画最宝贵的那一部分精神。中国画不比西方画高明,唯独它的写意精神,抽象出来的线,那种线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运维。今天我们把这个东西拿出来深入讨论。谢谢大家。
陈强:下面我们有请中国国家画院的副院长卢禹舜先生发言。
卢禹舜:今天特别高兴大家欢聚一堂。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的画家都聚在一起。今天我们看到了我们小的时候就学习临摹。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举办这样一个大型的展览,上海政府主办这样的一个有政府行为的展览,确实很好。另外我觉得还有一个特点,作为像中国国家画院这样一个重要的学术机构,在学术上作为定位,这个一个学术机构积极参与。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同时我还觉得这个展览还有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文化事业和美术事业发展的这样一个展览。同时我觉得这个展览还是一个全中国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热心弘扬这样的一批艺术家积极参与的展览。大家都拿出了非常重要的创作成果来积极参加这个展览,所以我觉得今天这个展览办的非常好。
大家都知道晓阳院长是一个对文化事业有着责任心的艺术家,他既是艺术实践者,同时又是一位美术领导者。所以有着这样的文化责任他就做这样的活动。在整个展览中,晓阳院长提出写意中国。我们觉得他既是对学术问题的深刻思考,同时我觉得也是对整个当前美术创作艺术实践的更深刻的研究。因为我觉得提出写意本身实际上可能是这个时代对于写意精神的一种缺失,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可能就不把这样一个主题纳入到我们学术研究的过程当中。所以我觉得国家画院以这样的一个学术平台主持全国画家引领当代美术画展,在思想观念上、创作实践上倡导着这样一种写意精神,这也是杨院长一直在强调的,这个也是对于精神的强调。
写意精神应该说是全国美术的一种核心精神。应该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在艺术实践当中的集中体现。说到中国风格、国家标准,国家形象在思想观念上的一种指导精神。我觉得这种精神可能既抽象又具体,既是精神同时也是物质的。这种写意的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同时我觉得也是认识自然和理解自然的思想方法。写意我觉得还是应该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写意既是一种思维方式,是认识自然和感悟自然、理解自然的思想方法。应该说是精神性的。同时,写意又是一种语言形式,是我们在实践过程当中所要运用的一种形式。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又是物质的,因为它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在理解写意的时候,我觉得不能片面。要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理解写意,这个比较全面。写意是诠释中华民族的中国特色的艺术创作内涵的最准确的精神鼓舞,也是一种高度地和谐。我们既不能够用视觉地效果,这种比较表象的。什么样的作品是写意?什么样的作品是工笔?视觉上的感受有一点片面和单一,不能用这个去简单地划分。我们视觉效果上的这种工笔这样一种特征的艺术形式,实际上这里面存在更多的是一种写意精神。存在的更多的是一种写意观念,存在的更多的是一种写意境界。这个东西如果综合性地去看待,这个写意精神就是中国艺术的本质精神。视觉上的一般意义上的写意和工笔,我觉得并不重要。实际上精神的层面可能更加完美更加重要。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理想追求,对最美好的东西的追求的整个过程当中,可能就是杨院长提出来的这种写意精神。我觉得写意精神的存在,要贯穿于我们整个艺术实践的过程当中,不能片面,不能以视觉效果或者简单地形式语言去理解写意。
我觉得写意是民族的,写意也是时代的,写意也是中国的。今天因为我们这一次的展览是上海国际艺术节,写意精神对全世界的一种推广或者在全世界的认同。我觉得写意精神是民族的是时代的,也是世界的。应该说是贯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神实旨。应该说是伴随着写意精神,在艺术实践过程当中,丰富完善,是这样的一个完整过程。应该说始终是随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实践活动发展和进步的全部的过程。中华文化艺术的这种博大精深、气象恢弘,这种写意精神,归结到最后应该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我们在今天,刚才说重新倡导中国的艺术精神和写意精神,就是在美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当中,确实出现了写意精神的缺失。中国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和确定,杨院长到国家画院之后就提出来中国风格、中国标准。我觉得中国风格创作形态的形成,我觉得使得我们更加感受到这种写意精神的重要。自觉实践我觉得应该是我们的一种使命和责任,我觉得也恰恰应该是中国国家画院这样的一个创作研究机构所要积极主张和倡导的一种最基本的理念。越是这样的一个关键时刻,我觉得国家画院对外代表中国,对内代表国家。这也是部里面的要求。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时刻,作为中国风格的创造者和实践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里面的捍卫者,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更是应该提出写意精神。引领导向中国美术让写意精神永远地伴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建设,使这样的一种审美理想融入到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我觉得画院的杨院长非常及时地提出了这样一个写意精神,并以写意精神为题,彰显中国特色的这样一种价值判断和审美理想的作品,理解和认识。对于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个基础上,引领大家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我想对文化的发展过程当中美术的健康发展,应该是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陈强:谢谢。对展览的全面地分析,对展览的意义的阐述。以及他对写意精神的看法,给我们很大地启发。下面请上海方面的车老师发言。
车老师:感谢主持人给我这个机会。今天能在这里参加中国国家画院到上海开的写意中国画展,感到非常高兴。我觉得国家画院送来的这个展览非常好。我很多观看展览的同道,大家都深有感触。首先这批作品风格多样,另外就是大家都非常注重写意,也非常切合这个画展的主题。大家知道中国画发展到今天,的确是存在有些方面的问题。有些是大家在很多大型展览当中都可以看到的,有不少作品制作性太强了。很多作品我个人认为只不过是宣纸上画画,根本谈不上中国画。这个问题国家画院对此有深刻地认识。而且针对这个现象来看这个展览。首先它的意义就比较深远。我觉得这个问题的提出,对上海画坛应该来说也是一个起到很好警示作用的活动。我们上海在全国画坛当中也是出了不少画家,大家风格也各异,很多作品大家也非常熟悉。但是在书法用笔方面,我们上海仍有很大地欠缺。特别是在年轻画家当中,已经不太注重书法用笔在绘画上的应用,认为书法和绘画是无关的,至少认为不重要,可有可无的。我们画院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叫谢志光先生。他画了非常多的作品,解放以后他画了不少船厂,还有工业方面题材的作品。但是他到晚年说过一句话,说我这辈子的吃亏就是书法写得不好。他有很多的作品,当时就是请我们画院的一位画家给他提款的。这句话我们当时听了以后就觉得很惊讶,这位老先生是我们非常佩服的,觉得他什么都能画,什么都画得不错。但是在书法问题上,他有这么深刻地认识,我觉得他非常不容易,说明这名画家到最后还是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我想这次国家画院来开这个展览,其实是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我们写意中国画展的意义就更大了。
陈强:现在这个画展已经开始起作用了。
郑老师:这次展览我觉得一个最重大的问题就是定位准确。这个定位不光是写意,而是把写意和中国联系起来了。如果我们把这两个分开,就是小了就弱了。写意中国这几个字,我觉得不一般。如果只是强调写意,我们可能就简单地认为就是一种绘画的门类。如果把中国加起来,就是一个中国大文化的大的写意结构。我觉得二十世纪就是因为定位不准确,因为我们不自信,我们不自信是因为我们判断错了。我们丧失了我们民族的自信,所以今天国家画院杨晓阳院长把这个作为一个大的问题。作为整个中国画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提出来。今天我想这个展示,充分地显示了它的价值和意义。至于定位准确,真正的回到写意这个中国文化的本质上,我们才能解放思想和解放笔墨。过去我们的思想解放是按着西方的现代艺术的那种泛滥式地观念来解放的,而不是按照中国式地笔墨地解放和时间的解决。这个写意中国我们回到了本体,回到中国文化的自身,我觉得这个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提法。所以这是我要说的一个问题。
另外这个写意中国怎么理解呢,其实我们回顾整个中国文化传承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伟大的书写的民族,中国人的人生就是一个书写的人生。在历代以来,凡是书写,就是写意不昌盛的时候,这个民族就不自信,国运也不昌盛,只要书写繁荣,那这个民族一定是自信的民族,国运和文运都是昌盛的。所以无论从哪个门类,作为中国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个根本。就像不能忘记我们是黄种人一样,这是我们的本色。作为写意,是我们的本质。
中国写意画有很多的好处,这个好处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养。杨院长曾经谈过,油画和中国画的比较。一个就是它养气。一个人气盛,养起来就有神。有了神的话,它就可以长寿。长寿也是讲究中国艺术的很重要的方式。长寿以后就可以在艺术上走得更远。像齐白石,如果他们不能活到那个年岁,就很难保证他们有这个成就。前不久我参加中国道教文化节,大家都谈到关于道教的思想的哲学,其实他们更重要的是强调养生。我就想起两个人。一个是彭祖。一个是精神年龄,一个是身体年龄。彭祖具体做了什么,我们谁都不知道,这个年龄可能是我们一种想象中的年龄,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年龄。老子的5000年,中国写意画是一种精神的不朽。它超越了物质,超越了肉体。所以它进入了一种精神的延续。但是中国的写意画,刚才车先生谈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书法对写意的贡献。其实无论最初怎么样,但是最后都会回到这个本体上来。写意是有书法家和文人,就是创造了这样一个绘画的一个体系。20世纪由于中国人自己的不自信,所以美术也一样。我们在不自信的错误行为上,第一个就是把书法从绘画上剔除出去了。第二,把人文的都是剥离了。我们最后转了一个世纪,最后发现不对。我们又重新回到一个本质的问题上,就是书法在写意画中的作用。所以画家的书法才能我想在某一种程度上是解决绘画最终问题的评价标准。写意画以来,没有一个重要的画家把书法解决好而成为杰出画家的。所以我觉得国家画院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的同时,而且同时在书法上也提出了高标准和高要求,可能是对我们的画家和国家画院结构上的建设。所以杨院长来了以后就成立了书法专科院,而且做了很多实实在在地关于书法的推进过程。从学术到艺术的各个层面,开始倡导书法在国家画院和绘画中的实际的作用。所以我觉得这一条,写意中国这个命题的提出,我想它会开启中国画的一个新的纪元。我们今天就是全国各地的这么多老师、前辈,大家聚集在一起,围绕这样一个话题来展开我们今天的讨论。我想从今天开始,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当中,就会重新地去思考,重新地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去发展和追求。我觉得这个力量,是非常地强大。这也是我们中国画未来的一种希望。
我就谈这点,谢谢大家。
陈强:谢谢郑老师的发言。现在我们有请刘老先生发言。
刘老先生:这个画展是显示画家实力的舞台。这个写意中国,我认为不能从形式上来理解写意,主要是内涵,主要是实质上要求艺术要有表现力,艺术要有中国特色的最强烈的表现力。写意画、工笔画都要显出那个意,要抓住灵魂。人物画也要抓住人物的灵魂,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提升精神,画的精神。千万不能误解好象写意画、工笔画。工笔画里面含有写意的精髓,好的工笔画也要写意。写意中国更强调中国的表现力,最大方最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一种精神主题。光从形式上了解就错了。历史上最知名的有好多是工笔画的。包括我们中国馆里面的《清明上河图》,也是工笔画。所以如果从字面上来理解的话,容易认为工笔画就不算画了。至于制作、写实。我觉得不要太排斥。只要最后达到感动人,你制作也好,写也好,最后能不能感动人,能不能深刻地描写事物,这是我们要抓紧的东西。不单纯从形式上解决一切问题,还是要看质量,考虑水平、灵魂,人物画就要抓住人的灵魂。所以毛主席说过,要塑造各种各样的有乐趣的人物来推动历史前进。他没有说一定要用什么形。
我们确实要下功夫,我们要有艺术性,要有笔墨,要有中国风。从这个角度理解。但是千万不要排斥深入描写的东西,工笔画的东西,深刻刻画的东西,要和外国拉开距离。现在好多宾馆,中国画没了,都是英文。中国画就是黑头发,非要染红头发有什么好?抓住中国的本质,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希望深入地去塑造人,塑造我们广大的劳动人民。我认为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永远不会过时,谢谢。
陈强:谢谢刘老先生非常精采的发言,特别是它强调要同内涵和本质上了解形。
邓老师:刚才几位发言以后我觉得已经无话可说,我很赞同他们说的。刚才提到的写意是一个精神,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精神的是一个气场。我同意刘老先生的说法。工笔画也很好,体现在它的临摹性上。我们看到很多的工笔画。我们中国人看一幅画首先是看。刚才几位提到了绘画的书法性,这个应该成为我们写意中国的重要的东西。这是一。
第二,我讲讲精神层面。中国非常在意天人合一。一件好的作品,一定是与整个社会环境和气场融合在一起的。这个才能感动他。刚才车院长提到的上海画家有一个局限性,这些年我们都不太注意。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上海一地的问题,我觉得是整个中国美术的问题。我们看这个全国美展周围画展,我跟我的朋友去看了,我们就在议论。觉得不像是中国画。当然我们看到了很多很好的东西,比如说造型,,有的作品故事本身也讲,但是感觉不太像。这次我们很高兴看到杨院长主持的写意中国,在这里大声疾呼。非常庄重地推出写意中国这个概念。我很感动。如果我们中国画向这个自信走下去,我们都会更有信心。
谢谢大家。
王老师:我们中国不是追求绝对的写实,写不是追求绝对地抽象。陈大力说中国画的写意包含三个内容。中国画一定要讲究笔墨,笔墨里面最重要的是笔法和用笔,如果没有笔法和用笔,中国画就不是纯粹地中国画了。心里的中国画很多没有经过中国画书法的训练,在宣纸上用毛笔拿起来就是中国画。这个是不对的,这个不是中国画,没有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另外,弄清楚写意中国的写意化和当前的多元,这里面还是要认识清楚的。多元可以冲淡中国的写意精神,如果一个中国画展,有很多不是中国元素的,其中的画种。它可以利用多元地旗号,把中国画的民族性冲淡。因为中国画是要讲笔法的,否则中国画自由表现,不讲用笔,我认为这个不是绝对的中国画。多元和中国的写意精神应该分开。
第二,粗细的问题。前一段时间有争论,应该说写意画里面讲用笔,工笔画也讲用笔。工笔画你如果用笔好,讲究笔法,它同样是一张写意画。我感到工笔和写意里面,我们应该要认清楚。都是要讲究用笔,讲究笔法,这才是中国画。
陈强:下面我们有请龙老师。
龙老师:我感觉在最近几年,这次是相对来说印象很深刻的展览。从策展一直到展览的效果,参展和画家的水平,这次是非常好的一次。我想这个展览从主题来说,提出写意精神。中国国家画院和中国画研究院一直倡导的弘扬我们民族绘画的文化精神,这一点又是一个亮点。并且还有当下的限制性。当下我们中国画的发展中,我提出这一点是有深远地影响和意义的。写意精神实际上是上升到道了,下接于理。中国画中间的核心价值的趋向很重要的。作为写意精神来说,在中国文化中,它实际上是一种带有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国人看事情看人生看现状,非常全面涵盖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实际上首先要有写意人生,才会有写意的绘画精神。它也是我们提升中国凝聚力的人文生态的问题,写是手段,意是价值取向。为什么说写意,这个写就非常重要。在饯行中,它是时刻不离我们文化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内涵。一种文化价值取向。它有写的精神在会体现出来。在我们当下的绘画中,就像刚才很多专家说的。我们现在最缺失的就是这点。因为这一点上实际上涵盖了中国人的大的审美趋向,包容是非常多的。在这个时候倡导这点,它是有限制的。我们现在先开启这被一个起点,回到这块还是有很多的命题和很多方方面面可以展开的。这次提出这个概念,对我们今后的创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谢谢大家。
陈强:谢谢龙先生。
韩老师:很简单的一个概念,画人物画。除了这个以外,表现内容里面也有意,诗词的东西意境的东西。现在感觉这个不够了,又上到更精神的一层。我觉得这些综合起来才是一个整体。它不是局限在某一个技巧、形式或者思想,这个东西必须要吻合起来协调起来。形式跟技法、内容完美结合。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写意精神。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有时候我们往往太强调笔墨,过分强调一个东西的时候,把它当成一种唯一的时候。我们某种东西又缺失了,我觉得主要是这个拿捏的水平。拿捏这个东西跟每个画家的功力、修养、艺术家的气质都有关系。我觉得应该是综合地来看写意精神。
陈强:谢谢史老师,整体性地理解写意。
张老师:很高兴杨院长的国家画院带了这么一个好的展览,从主题的确立,非常切入当下。确实我们在我们这一拨画中国画的人私下都在议论。去年11届美展是在上海开的,当时好象文汇报的记者在采访方老师的时候说了,他说整个展览里面大概写意画只有5、6张。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其实我们一直在说,写意现在越看越没劲。像今天这个展览,还是有许多好作品。从展览的学术梳理也非常好,前面有中国绘画史怎么回事,然后再引入今天的作品。我觉得这是一个有学术性的,有学术梳理,也是有学术高度的展览。大家都说了很多写意。刚才史国良也说了,认为这个就是跟工笔对照起来的技法。今天不光是写意画少了,而且那些工笔画里面,也根本就没有写意精神了。因为在古代的那些工笔画里面,我觉得其实是充满着一种写意精神,这个大家都讲到了。写意不是一种技法、笔法,而是一种精神。我们看《悼念图》的时候,和今天看的很多画,我不相信古代的画《悼念图》的时候衣服上的皱纹就那么几条,现在的牛仔裤上有那么多条。我就不相信在宋代的画里面,那个时候树上的疙疙瘩瘩那么点,现在工笔画上几乎要把所有的凹凸表现出来。绘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中国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如果把什么都画出来,那历史上传下来的很多作品就没有意义了。
以前我上学的时候,我看彩陶上面的一些纹样,它就是写意画。如果拿这个彩陶的纹样和西洋的希腊平画来做比较的话,他们都是人类文化的极品,但是从一开始中国人就没有去扣那些细小地东西,而是追求写的精神。这个写的精神,如果看希腊平画,它里面也画了很多东西,但是就是很死板很装饰。而我们的彩陶上,那种软笔非常洒脱的,非常有风度的,充满了一种写的意境的这种用笔。就造成了我们中国绘画的特殊的风格,也就是一种中国风格。我们今天好象正在把好多东西都丢掉了,刚才大家讲到书法用笔。我想其实关键恐怕在世界绘画史上,很少有一种艺术,它写字和画画,都是用软的兽毛做的笔来制作的,我觉得这个可能就是造成中国画写的精神很重要的一个元素。我看我们画院里面老一辈地画家,一上手,毛笔字书法都是很好的。到年轻的一辈,到我这里毛笔字都写不好。再后面恐怕字也写不来。这个问题和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关系。在今天这个时候,我们强调写的精神是非常要紧的。它跟真实有很大的区别,但是有一种意趣,这种意趣正是我们中国画要追求的一种东西。
陈强:谢谢张老师,他从中国画的终极目标来理解写意。这个很有意思。下面郭老师。
郭老师:我觉得不同的观念坐在一块谈,是很难的。我觉得在艺术上,只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谁也代替不了谁。目前谈到写意的事情,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是抓住了当代中国艺术的实质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是我们中国画的问题,中国当代艺术都要思考的问题。我自己感到,我们人文画面临的问题,要比山水画面临的问题大得多。以前我们开过一个研讨会,那个时候我们说好象人物画不是越老越好,这个现象怎么一回事?我当时很难理解。我也不想到了一定年龄不会画画,我也想老了也会画画。所以我就想调整。写意的问题是关键。如何发挥中国画表现力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强调写实、刻画那些都是。我们中国画比油画表现力要强得多。艺术的解释,各个民族各个时期各个画家,都有自己的认识。所以中国人来说,写意这一块,确实是我们民族的智慧、民族的遗产。不仅仅表现在我们的艺术文化中。把中国画提到写意上来,我认为还是抓住了艺术的本质。强调画家主体对事物的认识。我们经常会说,我们如果反映现实,完全可以画得最像谁得奖,但是不是这样的。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作余地,这才是艺术。所以我说画写意,再一个是它更能够宏观地把握事物,还要把握事物最核心的本质。这样理解事物既宏观又本质,既强调主观又强调客观。事实上我们应该强调西方现实写实主义进来以后给了我们很大地冲击。后来又有了85年的现代派的冲击,我们当代很大地尴尬。我们落后,现在他们用文化冲击我们。我们现在要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今天的会很高兴的是我们要有这个自信心去创造。当然大家谈到形式的问题,写意肯定要强调形式,写意就有一个对写意的要求。所以大家谈笔墨,这个笔法里面就有一个外在形式地涵盖。当然这个提法我觉得不是我们这一代人就能够拿下来的。恐怕我们好几代人,用自己的实践,不仅从理论上,更难的是实践。画家用自己的作品,用自己的一生几代人去证明。
陈强:谢谢郭老师。
嘉宾:听了以上诸位的发言,我想作为一个参加这样的一个展览,作为一个老头,也想说几句心里话。首先感谢我们国家画院给我们创造这么好的一个平台来展示我们绘画艺术。这个作为一个70多岁的老人,心情是非常地激动。第二,看了这个展览,非常激动。这是一个成功地展览。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从展览的形式上规模上,是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的。是有创造性的一个展览。因为21世纪是一个创造性的世纪,而且这个展览从展览的规模和形式地表现上,开场就很独特很吸引。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它的成功的第二个原因,它开启了我们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在历届的美术展览上,应该说我们眼球很疲劳,都看到那些制作性很强的绘画。我今天不是说制作性很强的绘画不好,也好。我们工笔画加上制作的手段,一种新的技法的手段,和西方的油画可以媲美。他们有的我们都有,我们比他们画得好。但是作为中国画本质的要求好象欠缺了一点。因为中国画,我们谈的是中国绘画。它的最高的境界就是写意的境界。这是我们审美的核心,这个审美的核心在我理解就是一种书卷气。为什么画要有书卷气,这个从我们民族的文化历史发展来看,按照马克思的要求,物质决定思维,我们看看这个物质。东西方的区分,西方人也很精明,他做所有的事情都经过科学地思维之后进行。比如这个笔,西方人这个笔就有明确地分工。书写就是写字,用钢笔。绘画用刷子,它笔的分工非常明确。为什么用刷子?涂抹快,一大片,练出来了。必然要有光,因为光是用面产生的。所以西方绘画追求光。我们中国的绘画,我们这个圆头笔,意中都是这个圆头。写字用它、画画用它,所以中国绘画由于笔的功能地决定,中国书法必然代表中国绘画。书卷气就好吗?我不用写字的方法来绘画,不是也行吗?我们细细地来研究一下。书写是情绪积累。我们知道绘画三个阶段。
第一,是绘是画是描和修。进入第二个阶段了,是画。所以西方人怎么呢?它是画。作为艺术来讲它是第二阶段。第三,就是写。为什么写好?因为写情感能进。在瞬间你的情绪完全都表现在这支笔上了,所以这个笔所留下的痕迹是你思想发展的一个痕迹。所以中国画最高地境界也一种心境,心境是用中国这个圆头笔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笔墨当随心境。
王老师:我简单地说一下。这次展览我认为非常成功。我看了之后我认为是能够把中国目前水墨画的精英的作品集中到这里给大家展示,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也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展示。关于写意画的问题,今天是我们这个展览和研讨会的主题。关于写意的这个命题,最近通过全国美展之后,大家就全国美展反映出来的问题,把写意精神提出来,还不是我们一家,浙江也准备搞一个写意精神的讨论。这个问题特别引起我们国画家深入思考的一个大的课题。这个课题我觉得短时间,从理论上去把它说清楚已经非常困难了。何况就像郭先生说的,它要靠实践说明这个问题,不是我们理论上把它说明就说明的。必须拿作品来说,拿作品来把写意精神能够体现出来的这样一个效果,恐怕不是我们一次两次或者几次展览就能够完成的,要几代人去体现这样一个精神。它虽然很简单地两个字,但是我认为它的内涵,它所包括的一些命题、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而且争议很大。对于它的不同的理解,就好象我们瞎子摸象一样,你和他去理解写意精神是完全不一样的。我理解的写意,当然也是有两个特点。
第一,书写性。第二,意境、意趣和意味。书写性,这就是我们中国写意画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在书写性里面也包括各种各样的书写的方法。意境和意趣、意味完全要靠人来体会的。所以这两者是非常高的一个标准。因此要达到这个两者兼备,真正地达到一个写意的高度。我认为目前我还没有看到写意达到很高的。有的笔墨非常好,写得非常好,但是意境不够。有些山水画,笔墨用得很好,但是意境不够。或者意趣不够,或者意味不行,也有这样的。这已经很不简单了。这样的作品已经是很大家了,能够做到笔墨非常精采已经是大家了。还有一种,有一定的意趣和意味,但是笔墨又感觉到弱了一点。我们上海有一张画给我印象很深。觉得这里面没有笔墨不像写意画,我投了票,我觉得它在表达意境、意趣方面很突出,但是没有体现出写意性,笔法、笔墨不是很突出。这就是一个矛盾。但是我认为同样是一张好画,能够两者兼备者,就是我们大家所要追求的目标。
嘉宾:首先要感谢这次策展人,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了这样一个非常成功的展览。这个展览使我们从它的形式到内容耳目一新。这个展览是特别迎合了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几年国家提倡的一个打造中国精神的这样一个理念。在这个展览里面,我首先感觉到它百花齐放,在内容、形式上有多方面地探索。所以有别于其他很多次的中国画展。中国画就是写意中国,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人的文化理念。中国的哲学思想、宇宙观、人生观都是形而上的。我们的文化仅随着这个东西,从写意的方面展示了与世界其他文化不同的民族风格。所以这次我感觉这个展览非常地成功,有很多画家,可以看出近年来的很多力作在这里展览上得到一个展示。应该说是特别感谢中国国家画院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展览的机会,希望这种展览今后越来越多,以改变目前我们在创作上出现的很多难以解决的困难和困境,走出困境,将会迎来更加大的辉煌。
李宝林:这个展览做得很好。这个展览跟过去做的展览不一样,时代不同,对展示的认识和看法也有不同。但是谈了很多我都很同意。但是,我们很多人说我们几代人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说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因为现在的环境跟过去已经不一样了。过去像写毛笔字,是一个工具,人人都能写。现在有几个写毛笔字写得好的?过去因诗作画是一个平时的修养,现在有几个会做诗的?所以心里文人跟过去的要求也不一样了。如果都像过去的文人一样是不可能的,现在年轻人根本不写字,别说是毛笔,连钢笔都不写。所以我们提倡写意精神,这是一个很艰巨地任务。现在对于传统、艺术的理解,已经有很大的差别了。我听到一些年轻人,他说齐白石、李可染都不了解。所以中国文化已经有很大的差距了,在这个情况下我们提倡写意精神,是很必要的。而且这个工作也不是一个很简单的工作。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写意要加强对中国画文化内涵的理解、文化精神的理解,这个是最关键的。比如说中国人和外国人有什么区别?中国人和外国人在表现方法上有什么区别?要把这个区别搞清楚?因为我们现在看很多人这个问题都没有搞清楚。观察方法,基本上有些还是一种西画风格,这种方法当然也不排斥。现在应该说是多元,大家还是要认同这个说法。因为现在多元已经形成了一种百花齐放的状况了,像人物画,每个人的画法差别是非常大的。但是只要有一条,对中国画文化精神、文化内涵的理解,要搞清楚搞深入,我想就会有希望了。
谢谢大家。
蔡老师:参加这个会很高兴,我觉得这个展览有它自己的特色。这个展览在它的策划上做得很好,从它的策划的思想、形式都很好。我们中国发展到今天,既要提倡精英文化,也要提倡老百姓看得懂的文化。我觉得这种通俗易懂的展览形式,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里面,更多的要搞一点这样的宣传。像我们现在《百家讲坛》这种,把中国的文化普及到老百姓,普及到大家都能懂。今天很多观众就把写意理解得很简单。写意不光光是一个形式上的问题,更多的是本质上的,是中国画的一种意识形态。我们的中国文化,要自强到这一点,大家走到哪里都要有自豪感。因为中国在历史上,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贡献是非常多的。民族的自信心很重要。我觉得写意中国这个命题非常好。中国的文化这种阳刚之气的东西,现在的作品这种功利性的东西加工性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周围绘画特别是水墨画,更要提倡写意的本质。让它成为一个更主流更让大家了解的东西。这样我们中国绘画可以得到更大的发展。大家都在沉醉于那种功利性很强的东西的时候,搞一些这样的展览很好。
这是我的一点感想,谢谢。
嘉宾:我们中国画发展到这么高峰了,出了这么多画家。还要发展吗?他说肯定要发展,时代带发展我们中国画必然要发展。我们必须是民族的,而且是当代的。我们还要向前发展,以后就看年轻人来闯这一条路了。
嘉宾:我看了这个展览之后,我的印象是这个展览作品都很精致,都很注意技巧,包括个人的风格、面貌都很清楚。我们艺术作品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很重要的。在我来之前,我们当时比较罗丹的作品,作品本身看起来相当不错。它的作品的那种语言,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看可能和罗丹分不出高下。如果我们仔细看,整体来看一下,他不是罗丹。80年代美国的一个展览把罗丹推出来,法国人说他不现代。比较两个人作品的时候,他可能是受了他的情人的一种影响。罗丹对人类和这个世界的有一个整体的看法。还有它的价值判断。作品本身有一个艺术家对世界整体的一个判断。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有没有超出一般人对作品的解读。比如我们解读罗丹其实很费劲,我们一下子就看得明白了,那样的作品可能不能经过时代地考验。我们今天所谈的艺术技巧、笔墨等等这些问题,它到底要承载什么东西?这个问题可能是我们今天的艺术家的责任。
嘉宾:我觉得大家都知道写意精神,这次展览强调这个。大家嘴上平时都说这是我们的核心精神,但是实际上在实践的时候接触的太少。这次举办这个展览有它的战略意义。尤其这次在上国际艺术节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觉得很有意义。因为站在大的世界文化范围里,中国强调写意,我们目前是否沿着这条路在走。既然我们强调写意,写意画美术上直接借用了。实际上中国绘画中国艺术都在写意这条路上。好象画工笔的就不是写意,画粗笔放笔就是写意。这个概念如果混淆的话,中国画的人都在写意。都是有意味地,不管你是粗笔还是细笔,是简笔还是散笔,只要是有意味的,你这个都是在写意。我们祖先的很多画,都是用工笔画的,其实和我们今天全国美展好象作品,是没有意可写的,只是在那里说一些没有意味的话。但是古代的话,就那么一笔两笔,但是是有意的。属于汉字表现出来能表现意,也是需要的。就怕你没有意,而是直接粗率地描写出来。
还有一个,都是写意,还分大的还是小的。有时候叫意味,有时候叫意趣。我个人认为味大于趣。我在20多年前。当时看一些朋友画画,情趣很好。比如底下偶然出现一些东西,结果就破坏掉了。也有趣,但是和你表达的精神的味不一致,所以只能破坏。比如陕西的《秣陵》。如果有味就很好,如果有趣就不准确了。大家都在谈写意,写意到底同哪个方向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我们中国画在小的趣上相对多。这次国家画院创作的作品,至少作品量大一点,我想与这个也有一定地关系。
江老师:前面的老师们都谈了关于写意的概念,从笔墨、精神、文化,包括趣味这些方面以及书法方面,都进行了全方面地诠释,而且我感觉实际上笼统起来看,基本上是包罗万象。我理解这个写意应该从更大的层面上考虑,这样我们可能会少一点包袱。因为我感觉绘画是具有时代性的,所以中国绘画特别是中国文化在写意方面的强调,在这几年重新强调。这个跟时代是同步的。写意其实张扬的是一种中国的精神,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和定位。中国文化应该是什么样呢?前面的学者也有谈过。实际上这种哲学思想或者文化说法,我感觉也只是中国文化的一支或者一脉或者主流,但是中国文化发展到今天是不是就拿一本《上下5000年》的书就能够概括呢?中国的写意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所以中国精神和写意精神如何传承呢?从绘画范围来说,首先是通过优秀的作品和伟大的画家来承载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伟大的画家。包括我们现在在座的一些老师。他们的作品实际上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这些作品实际上都是在文革之前或者文革当中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但是这些作品有没有写意精神?我感觉是有的。因为它是那个时代的精神的象征,是那个时代的文艺作品,而且是优秀的作品流传下来。由于是优秀的作品并且流传下来,所以它就承载着中国的文化精神。所以它就是具有写意性,就是写意精神的具体表现。到了今天这些画家他们的作品不断在创新和发展,有了现在新的艺术样式和精神追求。而现在的新的艺术样式和精神追求也还是顺应了目前的大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的背景。所以他们的作品在今天这个时代又有了今天的样式。所以我想这个写意,好的作品优秀的作品就是具有写意性的。
所以我们这次写意中国这个画展的举办,它的成功之所在主要是因为它邀请了一些优秀的大画家小画家。而这些作品不是为了这个展览去创作的作品。而是这些画家长期积累的优秀的作品。所以大家感觉这个不是为某一个展览展出的作品,所以大家看起来会感觉非常地轻松,可以满足各种胃口的观赏者。所以这个展览是成功的。要具有写意性就必须画得好。赵老师这个作品,看着很朴实,好象也没有笔墨上的潇洒和放纵。但是感觉把东北黑土地上的劳动者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来了,我感觉这个就是写意。难道非得放非常宽非常大?所以画要从这个层面上追求,不管用什么方法画都具有写意性。中国优秀的东西就是写意的东西。
还有一个就是时代性。现在我们讲究中国传统的时候,容易把它绝对化。西方的文化的负面影响,其实应该从发展的眼光看。西方的文化对中国的文化有负面影响,但是也有积极的作用。比如说当下的一些非常优秀的大画家,他们的成长过程也是在接受西方美术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但是它表现的东西又完全是一种非常中国的一种作品。所以这个问题就说明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写意,概念上不应该是所谓的传统的样式,应该是有发展。而这个发展实际上那种存在的意义也就体现在发展当中了。所以再往后发展,中国画和写意会不会还是像各位这样画呢?我觉得未必。我感觉中国画可能再往下发展,按各位这样画再画上几百年,应该是有一种新的方法。而这个变化应该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而这种优秀的作品就是中国文化、中国写意、中国精神。
我的发言完了。
韩老师:平时画画很少思考,我对理论什么因此得很少,今天这个研讨会我觉得很好。我听了大家的发言以后感觉一种豁然开朗。本来真的搞不清为什么叫写意中国?工笔画算不算写意?很多东西搞不清楚。我听了以后觉得大家的发言都很精采。我听下来有这种感觉,写意画是一种追求,不能有一个框。好象我今天画一个画,要体现一种写意性。一张画其实你画好了,成功了,实际上就是体现一种写意精神。我是这样想的。今天画展我觉得很好,国家画院到这里举办一个画展,很精彩。好象上海搞这么一个画展也很少,特别是展厅我们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到这里来,布置各方面都很好。谢谢国家画院的领导和同志们。
我就讲这些,谢谢。
陈强:关于写意中国这个命题,我们今天研讨以及展览,不光是对绘画传统的梳理,也是对中国画当代画的一种探索,这种探索我想还是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很多人的共同努力。今天只不过是过程当中的小小的基站。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参加这个研讨,也感谢大家贡献了宝贵的思想。
张仁良:感谢各位,今天上午的开幕式和下午的研讨很好。尤其下午的展览对展览的主题的深化起了非常好的作用。我觉得写意肯定是中国画的长期的大课题,过去我们谈写意,今天我们在谈,将来我们就永远要谈。艺术没有永恒地标准,但是写意精神我估计这个标准作为中国画来讲应该是一个永恒地标准。因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主题是写意精神。中国画又是写意精神的一个主要的载体,一个经典地载体。我也是画写意画、人物画、水墨画的。我的感觉中国画如果不坚持写意性可能没有出路。坚持写意精神是中国画蓬勃发展必须坚持的一种东西。再次谢谢各位。
我代表杨院长说一句话。这次展览到上海来,得到上海朋友尤其美术界朋友的大力支持,之所以展览能够有今天的效果,再一次感谢大家。希望各位到北京去,到国家画院去。杨院长来国家画院之后经常说的一句话,国家画院是全国美术家的秘书处。就是要为大家服务的。在座的各位朋友,欢迎到北京去,欢迎到中国国家画院去。我们一定会做好秘书处的本质工作。再次谢谢大家。
(编者说明:出席本次画展的艺术家有:中国国画院院长、上海美术馆馆长、著名画家方增先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西安美院名誉院长、著名画家刘文西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著名画家尼玛泽仁先生、著名画家李宝林先生,著名画家于志学先生,著名画家张桂铭先生,著名画家王迎春女士,著名画家蔡超先生,著名画家袁武先生,著名画家谢志高先生,著名画家程大利先生,著名画家郭全忠先生,著名画家张培成先生,著名画家韩硕先生,车鹏飞、马小娟、吴玉梅、何曦、朱新昌、朱敏、丁筱芳、毛国伦、张雷平、张培础、邓明、吴明耀、沈虎、鲍莺、陈翔、张桂铭、蔡广斌、季平、万芾、傅嘉俊、薛俊华、甘永川、赵奇先生,张立柱先生,曾来德,范扬,史国良,赵卫,梁占岩,著名画家林容生,著名画家何家林先生,著名画家于文江,蒋义祥,著名画家刘西杰,著名画家李晓军,著名画家王辅民,著名画家陈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