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民先生从艺三十余载,碑帖兼容,初学唐人,后上溯魏晋、秦汉,于宋明清及现当代大师亦广泛涉猎,融会贯通,真、草、篆、隶皆精,尤以魏碑楷书见长,自成秀雅古朴之风貌。
初次领略胡立民先生的书法面貌,是2013年9月在“驻华使馆外交官茶座--中国书法艺术鉴赏活动”的时候。那大幅的行草中堂,笔墨淋漓,激情流荡;那小幅的手札、小品,闲雅精致,沉着洒脱。
图为2013年9月27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的“驻华使馆外交官茶座--中国书法艺术鉴赏活动”在经济日报社举行,著名书法家胡立民先生正在向驻华使馆的外交们讲解中国书法艺术特征。中国经济网记者 裴小阁/摄
学艺:“只有深入临帖,才知古人的伟大。”
入选国展并获奖,对于许多书法创作者来讲,不妨是一种成功,但胡立民说自己不敢满足。他说,感觉自己的笔画过于细长,欠丰满、敦厚,像耍大枪,排列也多以平行出现,仍需要努力改变。不断学习、不断否定自己就是求己的开始。
后来,胡立民就把欧阳询的《化度寺》作为他吸收营养的来源,特别是《化度寺》中横画排列角度由斜到平、由平到斜的变化,使字内空间的调节非常丰富,字外又不失于平正,笔画粗细的搭配,用笔节奏的控制等,是他对《化度寺》体会最深的几个方面。胡立民说:“应该说,是欧字给我打下了正书基础,算是个‘根’吧。”
胡立民认为,学书是有阶段性的。他举了自己理解虞世南写的碑帖——《孔子庙堂》的例子,他说刚开始自己看不出它的好,但随着鉴赏能力的提高,他渐渐能体会到该帖纯静、恬淡而温润的气息了。从这一事中,他感悟到,书法创作笔画的自然、结构的平和完全是创作时心态的驱使,并非平日积累的再重复,而是再加工、再创作。临帖是学书最基本的手段,体会帖里作者书写的心境则是要旨。
“只有深入临帖,才知古人的伟大,只有创作作品才觉我们对古人理解的浅薄。”胡立民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
工夫更多地表现在方法、领悟、理解和智慧上。从技法上讲,胡立民书法的前期有效的积累是很扎实的。胡立民回忆说,“当我发现欧阳询的《皇甫诞碑》,其中那种洒脱、险劲、聚散所表现出来的大气和神采立刻把我吸引住了,知此帖乃医我字病良方也。于是我投入到了《皇甫诞碑》的临习,找其规律,发现特点,有的放矢地抓自己要的东西,特别是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字,放开胆子把字写大、写散,大横大捺放出去写。还有的字需要写小、写紧,对大字加以修饰、补充。这样,经过上下字险绝、欹侧、方正的搭配,便出现了曲线的和谐美。我大胆把它用进创作中,字的结构开张而有变化了。之后的一个阶段,我写字虽不纯是‘欧味’,但仍然保留着当时在《皇甫诞碑》中体会到的那几点。”
由此可见,胡立民在上述法帖上所下的临写功夫是令人惊叹的!他现在的楷书从结构、笔法上又有了自己的独特追求。这里不能不谈到他对碑的追求和借鉴。他将魏碑的自然、质朴、行拙、灵动、活力等元素皆有机结合在一起了,并在隐约中融合了欧字的灵魂,感到大拙浮显大巧,给人以一种古朴传统,赏心悦目的感觉。数百遍的通临和分析比较,使他逐步掌握了古人的笔法和结构。既造就了手上的功夫,也提升了自己的心境和眼力。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番磨砺和积累,胡立民笔下的楷书和行草就有了非凡的气象,能将洗练、畅达、雄肆、宏逸、古朴、沉着、豪放等多种因素集于一体,而且又能使每件作品之间尽可能离开一定的距离,避免千字一面,千纸一同,这是殊为难得的。他的作品让人们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一种因为飞扬的笔墨而带来的心灵的震撼……他的楷书和行草既让我们感到似曾相识,汉唐古风扑面而来,又让我们感到他个人情趣的张扬,在试图不断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艺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