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新鲜出炉,与年初发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相比,重点更突出、措施更具体。此次发布的规划有哪些亮点?细分领域发展现状和预期如何?记者选取其中9个广受关注的话题,采访了相关负责人。
关注一 国家艺术作品引导发展工程
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规划》中提到的国家艺术作品引导发展工程包含11个项目,具体是:
1、新剧目扶持计划。继续实施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等。2、部分艺术品种引导性扶持计划。3、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艺术创作重点扶持计划。4、国家艺术院团发展扶持计划。5、民营艺术院团建设发展计划。每年评选和表彰10部优秀作品、10家有突出贡献的民营艺术院团和10个懂管理、善经营的民营院团优秀管理者等。6、重大艺术活动实施计划。7、优秀艺术作品普及与推广计划。调动一切手段,不拘一格,开展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广泛培养新一代观众群体。8、当代音乐艺术发展计划。扶持儿童歌曲、校园歌曲等的创作、交流等。9、国家美术发展计划。建立国家近现代及当代美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美术档案、文献资源数据中心,实现国家美术资源共享等。10、文艺理论与批评扶持计划。11、优秀艺术人才资助扶持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艺术人才的专业(行当)平衡和区域平衡等。
关注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司长于群:《规划》提出,到2015年,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我们认为实现这一目标,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体系完善。逐步建立中央、省、市、县、乡、村六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社区有文化活动中心”、“村有文化活动室”。第二,覆盖有效。逐步完善以固定文化设施、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第三,供给充足。初步形成需求为牵引、政府为主导、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市场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体系,公共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第四,服务规范。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和规范基本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改善,广大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第五,保障有力。经费保障机制日益完善,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初步形成。
关注三 博物馆免费开放
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李耀申:“十二五”时期,我们将进一步拓宽博物馆免费开放范围,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机制,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逐步将国有行业博物馆以及符合条件的民办博物馆纳入国家免费开放支持范围。在数量上,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总数从现在的1804座增加到2500座左右。同时,加强免费开放博物馆绩效考评,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推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
同时,联合相关部门,制定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政策制度,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和教学计划。创新博物馆文化传播内容、形式和手段,实施数字博物馆计划。推广实施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行动计划。联合有关主管部门,制定博物馆纳入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体系的措施,“十二五”末实现省级以上博物馆纳入国内旅游精品线路,其中半数纳入国际旅游精品线路。
关注四 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十二五”时期,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由起步阶段的基础性工作转到深入进行科学保护的发展阶段。传承人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目前,已命名的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已去世40人,为避免“人走歌息”、“人亡艺绝”再次发生,急需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濒危、传承链条几近断裂、年老体弱的代表性传承人采取抢救性记录措施。
具体做法是,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本、活态传承”的特点,采用录音、录像、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真实、系统地记录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传统技艺流程、代表剧(节)目、仪式规程等全面的信息,为后人留下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基因。“十二五”时期,将完成300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