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让人们把目光再次聚焦到工美行业。近几年,工艺美术已成为各地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工艺品生产和出口量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工艺美术如何借力市场加快发展?如何在经济效益和艺术追求之间求得平衡?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了国家博物馆。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也对工艺美术的发展起到了提升和促进作用。部分民间工艺美术技艺已上升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范畴,对于工艺美术保护的内容也已包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这些都为工艺美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好环境。
①精美的工艺品吸引了众多观众。
②如何把古老的工艺美术技艺与现代消费者的审美和需求结合起来,是专家们特别关注的话题。
抓住“本”和“根”
工美作品的魅力在于蕴含其中的文化因素,而文化会随着时代不断丰富和改变。今天的工美市场,最缺的是代表当今文明成果的作品。把传统技艺与新时代的文化内涵融为一体,已经成为众多工美大师的共识和努力方向。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首句中的“奇巧”二字,已然概括出工美作品的主要特点。但对于工艺美术业的长远发展而言,仅凭精湛的技艺已远远不够,“技能为根,文化为本”的理念正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
邱春林说,“工艺美术的本质是工艺与文化的融合,但文化是灵魂、是尺度。它作为尺度包括艺术尺度,还有道德尺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夫也说,细微的技艺构成了传统工艺美术非常丰富的内涵。“人们赞叹工艺美术的‘技艺之美’,表达了对技艺的欣赏、赞赏和叹服。然而,技术的提升是有限的,艺术修养的提升更为重要,却很难在短期内达到。”此外,在玉雕、石雕等“因材施艺”的领域,原料资源已呈减少趋势,节约而用愈发重要。众多大师疾呼,“千万要防工美作品‘以大取胜’之风”,以免造成原料的浪费。
自上世纪60年代便开始从事刺绣的张美芳,如今已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专业委员会会长及苏州艺术创新中心主任兼艺术总监。快人快语的她讲述了自己过往的经历,“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参加了一些展览会,‘学院派’老是评价说我们的刺绣太‘匠气’,就是有工匠味。”此话她当时听来有些不服气,因为“匠气”作品做出来照样能卖掉。“后来随着不断学习积累,我们也意识到,之前确实比较重视‘工’,即针法、技法等,而忽视了‘艺’。这个‘艺’正与我们的文化构成、艺术素养有关。”几十年来不断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并融入刺绣作品的创作之中,张美芳如今在刺绣领域已堪称大师,作品精妙,让人叹为观止。
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说,“今后还会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工艺美术业发展,包括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资金支持,以及帮助工艺美术家传承技艺等。”
做实“传”和“创”
“传承与创新”已成为工艺美术界一项常设的主题。无论是掌握传统工艺,还是开发新品工艺,抑或提高将传统转化为时尚的能力,工美行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到对自身的要求及对行业规律的把握上。
在此次双年展召开期间举办的研讨会上,“传承与创新”成为与会数十位工艺美术大师和一线从业人员讨论的主要议题之一。从他们的话语中,记者可以感受到那种负责前行的力量。
“有着千年历史的钧窑,陶工创造了在铁的元素里面先还原出铜,让它出现红色。而真正的原理,是改革开放后科学家们利用现代的陶瓷仪器找到的。还有醴陵的釉下五彩、龙泉青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教授张守智认为,工艺美术的传承、创新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从科学的视角进行解读,在了解其工艺原理的基础上遵守工艺规律,在发展中保持特点。
“当下的氛围是大家都愿意听好话,不愿听批评。”广东省工艺美术师杨坚平认为,工艺美术的艺术批评目前落后于艺术创造,传承和创新需要引入更多的批评机制。提倡正确的审美取向,既谈成绩,也谈问题,通过对工美作品正确的认知和评析,推动行业创作的进步和提高。
此外,“传承需扎实苦练”、“创新要有生活”、“创新要创出品牌”……研讨会上,话题的关注点虽不尽相同,但对于传承与创新重要性的认知却始终不变。
根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元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代传承人的调研,首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目前平均年龄已达69.7岁,需要面对最现实的传承问题。王文章在研讨会上提出,“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下头等重要的工作,需要建设一支与当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其中,民间的、少数民族的工美传承和创新也十分重要。”
突出“精”和“妙”
陈列浮雕、家居摆设、服饰挂件……在社会生活多个领域,工美作品日益受到人们青睐。随着人们欣赏水平不断提升,工美作品的消费层面也在不断扩展。要想赢得越来越大的市场,先得赢得越来越“懂行”的消费者。
采用我国玉器艺术传统的套料工艺,集圆雕、深浅浮雕、镂空雕于一体,碧绿晶莹、灿烂夺目——国博里,作为本次双年展的“重头戏”之一,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的国宝级翡翠玉雕“含香聚瑞”球型花薰吸引了众多目光。
对于许多观众来说,双年展是一次难得的体验。这场展出面积约11820平方米的大展,汇集了我国各主要产区、主要流派和主要门类的精品佳作及中国工艺美术馆的部分馆藏珍品,总计约达1000件,涉及玉雕、牙雕、石雕、木雕、陶瓷、金属工艺、漆器、刺绣、织染和传统工艺家具等多种类别。西番莲琴台、蕉叶纹兽耳瓶、瓯江彩鲤太白尊、墨玉嵌金镶宝石福寿大瓶……件件作品精挑细选,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这正是工艺美术的魅力所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雕漆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文乾刚大师感慨道。他认为,工艺美术发展的品类将是多元化的,“比如大型作品并不是要每个人都持有,而是一种公共陈列的艺术作品。举办双年展,可以让更多的人走近工艺美术,渐渐懂得如何去欣赏工美作品。”
在大量作品涌现的当下,时代和公众对工艺美术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研究所副所长邱春林指出:“眼下工艺美术品收藏虽然风生水起,但不能用工美作品的价格指数取代艺术价值的判断。电视台也上了很多收藏节目,但仍需真正的审美品鉴。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标准还很模糊。”
“按照我国现在的发展需要,工艺美术品需进一步做好分类,如分为纪念品、礼品、旅游纪念品等。”我国著名设计艺术家、工艺美术教育家常沙娜建议,“即便是体量小、材质不同、价格便宜的旅游纪念品,也可在造型、颜色、纹饰上下功夫,做得精致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