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4日,第三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论坛 ——“无界”在杭州英蓝中心举行。
据悉,本届大奖赛自2020年8月18日启动全球征集共收到来自五大洲50个国家747名艺术家的943件/组参赛作品,经评委会初评和复评后,165位艺术家的作品进入现场终评环节,最后有15位中外艺术家获奖。
这些作品都是以不低于50%的白色瓷土为材料进行创作,评委们评选出代表国际艺术前沿性、创新性的作品。
大奖赛评审委员会主席白明、评委克劳迪娅·卡萨利(Claudia Casali)、寄神宗美(Yorigami Munemi)、许杰、吕多维克·里奇亚(Ludovic Recchia)与大奖赛组委会主席佳玥(Christine Cayol)6位嘉宾共话“中国白”,在论坛上就“陶瓷艺术的历史与本体”“文明互动”“艺术无界”等议题,展开学术交流与文化分享。本次论坛由中法文化论坛法方秘书长、大奖赛组委会秘书长胡欣主持。有关各界知名人士和艺术家出席论坛。
杭州英蓝中心
论坛现场
论坛中,著名当代艺术策展人、评论家费大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王鲁湘,德化县委书记黄文捷,“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发起人、资助人、英蓝集团董事长于志强等也先后参与讨论与分享。
胡欣 中法文化论坛法方秘书长、大奖赛组委会秘书长
胡欣介绍到,通过“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全球艺术家们向世人展现了他们从技术到艺术,从束缚到自由,从追随到创造,从过去到现在,从物质的感知到精神的提升所具有的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伟大的热爱。陶瓷艺术给人带来了美、愉悦和享受,并邀请各位评委和专家先后为大家分享他们眼中的“中国白”。
白明 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
“大奖赛是向世界提问的一种方式”
“陶瓷艺术是一部百科全书”
大奖赛是一种提问的方式,艺术家们在拿自己手中的作品来向这个世界提问,这是非常重要的艺术传播的手段。走到了21世纪,不同教育背景、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对待这样古老的陶瓷材料,还拥有什么样的可能性?他们希望在这里面发现与未来的某种专业预判相关的作品,被选择出来,被关注到。
这是“大奖赛”举办的第3届,走到今天,我们在这里看到了陶瓷艺术在今天的如此广阔的丰富性。十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说“陶瓷艺术是一部百科全书”,它是平面的,也是立体的;它是工艺的,也是艺术的;它是历史的,也是生活的;它是绘画的,也是雕塑的。我们会从陶瓷的任何形式的微妙变化中都能建立起我们基因文明里面对过去、对人生、对我们人类历史的一种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非常具体,但是可以感知得到。今天的“大奖赛”,吸引那么多的人来参与,也正是基于这种本体性的联系。
陶瓷艺术是泥与火的艺术,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史上所有的艺术形式里面使用的材料最古老的,古老到与我们的地球靠得很近,陶瓷艺术之所以感人,就是因为拥有了泥土的温馨这一古老的力量,因为我们依赖于泥土而生存。
克劳迪娅·卡萨利(Claudia Casali) 意大利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馆长
“陶瓷艺术,对于链接世界有更大的意义”
今天艺术家有自己看世界的视角,他们用艺术诠释生活。艺术家的眼中问题:人类问题、传统与创新,对地球的尊重,能源节约与环保。不仅是陶瓷艺术或者其他的艺术形式,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问题都可转换成艺术的语言。
艺术是一个国家和文化传统的语言表达,艺术家们在一些城市里进行了很多活跃的创作。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邀请艺术家来法恩扎进行创作,参观博物馆,不仅可以激发更多精神上的创作灵感,对于城市发展而言,于传统艺术当中多了一个当代艺术的视角表达。“中国白”的驻地项目在德化也在起着相同的作用。
2017年,首届“中国白”驻地计划于德化正式启动,14位国内外艺术家在当地展开为期1至3个月的驻地创作。
“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创造了一个超越界限的舞台,白瓷(陶瓷)是一种美丽的语言,它把每个人都联系到一起。陶瓷艺术,对于链接世界有更大的意义。
寄神宗美(Yorigami Munemi) 日本著名陶艺家
“艺术是没有国境线的”
我是日本现代陶艺的第二代创作群体中的一员,1960年代,我曾跟随八木一夫先生学习,在他的工作室创作,并多次参加“走泥社”的展览。我也是1992年度意大利法恩扎( Faenza )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的金奖获得者。
本次大奖赛的主题是“无界”,我的理解是“艺术是没有国境线的”。令我感到安慰的是,通过这些作品能感觉到艺术家们是在一个非常广阔、开放的平台展示自己,他们没有受到地域的影响。在这次的评审当中,我是作为陶艺家的身份来评审。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是,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连接“使用者”和“创作者”之间的桥梁。“大奖赛”是很好的媒介,是一个非常好的传播桥梁。
我选择的提名奖,是一件和陶瓷器物相关的作品。我希望在现代陶艺领域里面,陶瓷既有现代性与艺术性,但也不忘记它的实用性和容器属性,这也是陶瓷最原初的一种存在形式,是陶瓷的价值所在。
许杰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
“了解艺术家个性和文化传承的关系”
“觉察陶瓷艺术的当代世界格局”
15年前我去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担任馆长,我个人的专业是中国艺术史,但是我的情怀是全球视野的,我想看待陶瓷也应有全球的视野。亚洲是我们的舞台,但我们的关怀是全球的,我们不光是注重于亚洲的文化艺术,也同时非常注重亚洲和世界其他文明文化、其他地区的关系和互动。
通过“大奖赛”,一方面我觉得要了解艺术家个性和文化传承的关系,另外一方面是有界和无界的关系,这些都是相对的概念。他们的关系不应该是零和博弈,而应是一个不同视野、一种共生共融存在的关系。
当代陶瓷艺术在整个世界的格局,包括中国的当代艺术中,是一个比较特别的门类。我们日常生活绝对不能离开陶瓷,它有非常文化生活的基本性,但其实也给我们许多的民众对陶瓷艺术产生了一种误解,形成一些框框。其实世界是无序的,没有任何的范畴和任何的条条框框。人类为了在无序的世界中找到有序生活的规律,设定了许多范畴,但是我们同时往往会忘记这些范畴就是人为的,所谓要突破边界,突破范畴其实是很好的,自己不断给自己创造工具,然后自己不断突破工具给我们带来的局限,找到新的工具、新的方法。对当代世界的陶瓷材料和陶瓷艺术可以从这一方面去考察,所以我评选时特别关注艺术家对这些前沿性的、突破性的方向上的努力。
吕多维克·里奇亚 比利时凯拉米斯陶瓷博物馆馆长
“当代人文艺术中,陶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今天在欧洲的当代艺术,有很多新的方式来制作陶瓷,可能认为工艺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表达与观念,多去观察体验周围发生了什么。陶瓷可以介入到我们社会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比如关于女权主义的艺术作品、性别问题等。我想在未来的比赛中,会看到更多这样的新作品。
在比利时,凯拉米斯陶瓷博物馆是由老陶瓷厂改建而成的。现在在中国也能看到这样的改造与变化,由一种工业生活向艺术生活的转变。陶瓷艺术在中国的变化是巨大的,这里又是陶瓷的发源地,相信未来中国会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
陶瓷是最难的,很多艺术家会受限于此。但这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很多艺术家醉心于此,在这次展览中我们能看到足够的丰富性精彩的呈现。
佳玥(Christine Cayol) 组委会主席 中法艺术机构“艺术8”创始人
“文化在于交流,艺术在于创造”
我住在北京已经有20多年了,我参与“中国白”也已经有8年时间了,8年前我们一起去过泉州德化,看窑址拜访老艺人,6年前我们一起在法国里昂汇流博物馆见证首届“大奖赛”的颁奖典礼与展览开幕。我们了解到德化白瓷的历史与创新,也因世界陶艺的多维表达深受感触。
2017年,法国里昂汇流博物馆,首届“中国白”大奖赛获奖作品展,佳玥(左1)与拉法兰(左2)、于志强(左3)
“大奖赛”最关键的是建立一次次有创新感的、有文明感的对话,我们可以通过电脑、通过微信看到很多,但亲眼去看、去感受艺术品的意义、价值时,我觉得是非同寻常的。英语是语言,法语是语言,陶瓷也是语言。语言可以沟通,可以感知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看待世界的精彩方式。
“大奖赛”是公益性的,给艺术家们一个自由、独立的空间,也是专家学者探讨的空间。它非常地有意义,是传承、创新与公益的,它还指向将来,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法国……那么多国家的艺术家们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去欣赏艺术,我们在建立一种文明对话。
第三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获奖及入围作品展展览现场
在论坛互动环节,费大为就艺术的无界与陶瓷材料的限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提示以陶瓷材料创作的艺术家们“要警惕,陶瓷作为技术性的要求,不要变成一种炫技的方式”。
著名当代艺术策展人、评论家费大为
王鲁湘认为泥与火有很大的表达空间,要不断挖掘,传统、现代传承与创新,有很多的阐述的空间。不要怕观念的冲突,利益的冲突,存在的冲突,一系列的冲突都会有,“无界”的概念就是去容纳,去突破的。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王鲁湘
本次论坛,嘉宾与专家们各抒己见,分享创想,共话未来。这是海上瓷路的再出发,也是世界共同体的多彩呼应,不分语言、不分国界、不分观念,勇于突破,勇于创新。艺术家们用陶瓷这一世界性的艺术语言链接世界,展开提问与对话,在“第三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我们能看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艺术因创造而心灵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