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2年6月,支持各地设立非遗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设立在脱贫县。”今日,在文化和旅游部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如是说。
这几年,国家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健全完善非遗保护政策法规体系。2021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为做好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明确了目标方向。文化和旅游部制定出台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管理办法,印发了《“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同时会同相关部门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共培训传承人群超10万人次;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会同9部委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意见》,提升传统工艺保护传承水平、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实施曲艺传承发展计划,专项推进曲艺类非遗项目传承发展。
目前,国务院已公布了五批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了五批3062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设立了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支持对1805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记录。我国已有42项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挖掘非遗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营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社会氛围,推动非遗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共情共鸣,才能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王晨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