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3年悄悄过去了。
这是侯和平先生入驻“今日头条”的天数,也是先生形成以“文养字”习惯的时间。虽说先生自壮岁从戎,就在书法之余著述作文,但是像现在这样当做一种生活、一种习惯,则是近年之事。
开始是每天一篇。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出差途中,这边是眼中场景,心中是笔墨文章,从来没有停歇。
最有趣的是2017年大年初一,据跟随先生编辑、发送文章的飞龙帅哥讲,从侯老师写文章以来,他就开始了没日没夜的追稿、校对、编辑、配图、发稿的生活,在大年初一走亲访友的时候都随身背着手提电脑,随时与先生沟通、修改、编发,以至于走访亲朋好友的时候,大家看他打个招呼后就打开电脑,开始编发、校对、配图,忙的不亦乐乎,不断地问他:在忙啥?
还有去欧洲参观美术馆名画期间,人在随大家前行,思想在吸收莫奈、雷诺阿等画风,心在思考文化的立足点——文章。
在写了1周年之后,改为每周1篇,目前为半月1篇。
由于侯和平先生年逾六旬后专攻大草。
先生所写的文章,在今日头条的第一年几乎全是围绕历代大草作品展开,上至刑徒砖,中述二王、癫张狂僧,更论山谷、王铎、文征明等,凡是有草书作品的书家,均是一一辨析、琢磨,结合自己的书法体会形成文章。
他喜欢怀素,曾临摹《自叙帖》数千遍,写怀素的文章多达十余篇,每天皆配以他的临摹和原帖,相互对照、意化于胸。
比如他在《“草圣”怀素的书法用笔、结体、章法赏析》文中如此推断:我觉的他的笔锋偏硬,似用兼毫或狼毫,笔锋则不短不长。我曾见过日本二泉社印刷的《自叙帖》原大作品,字体似与核桃般大小。他执笔应该是偏下一点,便于掌控笔锋。
比如他在《“草圣”怀素成为狂草大师的原因分析》中将怀素大草作品来源分为四种:一为瑰丽、雄悍、神秘的楚文化熏陶。怀素家乡零陵处于楚国南方,属于楚文化的区域。二是宗教文化对怀素潜移默化的心灵化育。三是大唐鼎盛时期的文化自信为怀素注入了胆识魂魄。四是酒壮英雄胆的媒介作用。
诸如此类,每篇文章各有观点、各有感悟、各有角度。用先生的话讲“忙是忙点,累也累些,但出了成果,自己的书法创作能力有了新的提升,感到日子没有虚度,心中愜意,无怨无悔!”
在先生写文章百十篇之后的,曾有人这样问先生:“您觉得写文章对您的大草书法帮助有多大?”
“一年胜五年!”
“也就是说通过写文章,分析、观摩历代碑帖,一年所得到的学习感悟,胜过过去5年的学习提升。”
先生掷地有声地用自己的话语和笔墨回答了这个问题。
诚如斯言,古今所见略同。
在“文养字”这四个字上,凡是书法有大成就者,都是文笔俱佳。
远有王羲之《兰亭序》文章优美、翰墨精妙,中有颜真卿《祭侄文稿》临书涕零、如屋漏痕,后有苏东坡《寒食帖》死灰难吹、尚意有致。
所以,从侯和平先生读书、作文、写字三者合一来看,“以文养字”当有三个境界,第一个是认知——人生识字糊涂始。只有读书多了,才会发现,书法用笔,层次越高,越是用笔随意,但是不随便,不是糊里糊涂练几下就能窥其深邃的。
第二个是专业——不读哪家书不懂哪家字,很多写得自己都不认识,尤其是大草书家,这个人写了,那个人看不懂,这就是自欺欺人了,之所以在这样,大都是读书的草书少。
第三个是境界——始腹有诗书气自华。草书的气质,除了人的性格之外,更多是对历代大草作品的理解,和文化素养的升华。理解了这三点,大草之文的“文”字,才有独特的体会。
文图/冯长海、 梁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