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纵观历代大师之作无不是“以神写形”,而得“妙趣”。
今观潘永之画“神形趣”三者得而新意无穷。潘永少年随父学画后拜老画家王蒙;清代石涛、石溪、八大等彼有心得。石涛、石溪二家在清初画坛独树大旗各有千秋,石溪深厚华润笔沉墨稳,石涛则变化万千自然高古,潘永正是二家为起点锤炼自己的笔墨,七十年代末对石涛更是细必研究,如醉如痴。那时故宫博物院每年春、秋二季,都有院藏真迹展览,春季为历代,秋季为明清,潘永则每星期必去二三次观摹临写全身心投入到传统绘画浩瀚的海洋之中。后由周吉先生引见得益于李可染先生指点,由临摹传统变为写实多年的写生,他走遍了江南塞北,深山僻乡,几度黄山,观云海,听松涛令眼界大开。登匡庐,游漓江使之心存高远,华山的绝险、大漠的风沙、天山的白雪、黄士高原淳朴的民风,使他“心性大动”已过“天命”之年的潘永对山水画有了新的理解与感悟形成沉稳而厚重的艺术风格。潘永的山水重内涵,不求表面的浮华和燥动,而求内在的和谐和统一他集大自然之气于胸,以画家对大自然造化特有的敏悟和博大的情怀来表现大山的雄浑与深邃的境界,潘永山水由“入境变为化境”,极为耐看使观赏者身临其境如在山中。
大自然是奥妙无穷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心赏和想往是永恒的,正如刘勰所言“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为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这段话所说的是大自然虽博大宽广造化深藏,但人心是自然的主体。对画家而言,既要做有心人,还要做有言人。潘永山水所求的就是使大自然获得人文之精魂,潘永山水构图严谨,寸纸寸金,打破传统的三远法注重画面的整体感、重量感、留白不多,则处处空灵,把山石云水树用复杂的技法巧妙的结合在一起。重墨处层层积染,使之苍浑深厚,淡墨处郁郁葱葱趣味横生,做到黑而不板,淡而不薄,浓淡相映自然天成。
画家风格的形成绝非易事,并非凭空想象、空穴来风。而是靠自身的修炼,境界高画脱谷,学识庸则画亦平,潘永作画生学问修养,少年时喜读史书及古典文学,习书法、精篆刻、做人洒脱而自然,国画大师陈大羽先生曾题写“高洁”二字誉与赞扬,并题写“堂号”为“鸣石居”以示勉励,深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笔墨技巧、深厚的功力,使潘永山水画日益完美而趋于成熟。(作者:阿万提 系广州大学美术系教授)
潘永艺术简历:
潘永,1955年出生于北京,幼承家学少年时随父习画后拜老画家周吉、李可染、陈大羽、王文芳等先生为师。1983年艺专毕业,1988年北京画院研究生班毕业,现任教育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诗书画研究院高级画师、中国国画协会会员、世界华人美术家协会会员。其画风雄浑深厚、苍劲自然为同时代画家中的佼佼者。曾多次举办画展,中央、北京等电视台及各大报刊多次报导和专访。其作品被首都博物馆、当代美术馆及海内外收藏家多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