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旧属徽州,自古钟灵毓秀,才杰辈出。素有"东南邹鲁"及"书乡"美誉。自南宋词宗汪藻、大儒朱熹以降,婺源文风犹盛。这其中,汪双池就是杰出代表。汪双池,初名烜,又名绂,字灿人,小字重生。婺源北乡段莘里人。少奉母教,贫困守身,离家讲学,以“诸子终老”,著述计三十六种,二百余卷,与同乡江永齐名,曾国藩盛赞“国朝有数名儒”、”朱子后一人无疑”,将其作为家族子弟治学之楷模。
中国古琴图书馆馆长仁正女史主持
2017年12月,由中国古琴图书馆主办,婺源博物馆协办,紫阳书院、紫阳琴院共同承办的——“唯淡以和”纪念琴人汪双池先生诞辰325周年系列活动圆满举办。本次活动由正博集团董事长、中国古琴图书馆、紫阳书院、紫阳琴院创始人朱江先生致开幕式欢迎辞,中国古琴图书馆馆长仁正女史主持,活动包含汪双池先生学术研讨会、琴书讲坛、紫阳雅集、“紫阳书院暨紫阳琴院”揭牌仪式、《乐府外集琴谱》新书发布会、汪双池先生纪念展等内容。
著名古琴演奏家裴金宝《汪双池原创琴曲打谱意义》
著名古琴艺术家王鹏《乘物游心》
汪双池先生学术研讨会由著名出版人、古籍研究学者李阳泉担纲学术主持,中国古琴图书馆搭建了学界深入交流的学术平台:黄山市图书馆馆长倪清华、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罗艺峰、中华朱子学会常务副会长朱杰人、汪双池研究学者袁建军、古琴演奏家裴金宝、古琴艺术家王鹏、故宫图书馆研究馆员翁连溪分别作了题为《汪双池学术考辩》《大其心、实其行、畅其志、怡其情、谈汪双池的人生》《汪双池与朱子》《“惟其淡也,而和亦至焉”——汪双池音乐思想探微》《汪双池原创琴曲打谱意义》《乘物游心》《徽派刻书源流》的主题演讲,并对汪双池先生展开深入探讨,来自海内外16所高等院校及文艺界、博物馆界、出版界等单位的7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楼宇烈院长讲授《乡贤文化与书院精神》
中国古琴图书馆琴书讲坛
吴钊院长讲授《古琴艺术的过去与现在》
会后,中国古琴图书馆琴书讲坛开展了“紫阳书院”楼宇烈院长讲授《乡贤文化与书院精神》、“紫阳琴院”吴钊院长讲授《古琴艺术的过去与现在》专题讲座,对乡贤文化与古琴艺术的传播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楼宇烈院长讲授雅集文化
吴钊院长古琴独奏《忆故人》
汪双池不仅是旷世鸿儒,更是一代通儒,涉猎极广。凡乐律﹑天文﹑地理﹑兵制﹑数术﹐无所不通。一生著述颇丰﹐在琴学上亦颇有建树。本次系列活动之“紫阳雅集”演出节目有朱江古琴独奏《良宵引》、孙刚古琴独奏《阳关三叠》、裴金宝古琴独奏《客窗夜话》、徐永古琴独奏《山居吟》、海月古琴独奏《秋夜读易》。谭宝硕洞箫独奏《云门夜雨》、梁惠君古琴独奏《欸乃》、雷周斌古琴独奏《鸥鹭忘机》、裴琴子琴歌《老阳关三叠》、王鹏古琴独奏《渔樵问答》、吴钊古琴独奏《忆故人》,名家荟萃,阵容强大,流派纷呈,曲目丰富。
紫阳书院暨紫阳琴院圆满揭牌合影
创始人朱江先生致欢迎词
婺源县委书记吴曙女士致辞
江西省文化厅厅长任永新先生致辞
紫阳书院暨紫阳琴院揭牌仪式
据报道,原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孙刚、江西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任永新、上饶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黄玉剑、婺源县委书记吴曙、婺源县委副书记县长吴云飞、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俞春旺等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并为紫阳书院暨紫阳琴院揭牌,见证历史性的一刻。
紫阳书院荣誉院长楼宇烈先生致辞
紫阳琴院荣誉院长吴钊先生致辞
创始人朱江先生颁发聘书及聘礼
创始人朱氏后裔第三十八代世孙朱江先生向记者介绍,南宋大儒朱熹之父曾在紫阳山读书,后人因以"紫阳"为朱熹之号。“紫阳书院”复建于朱熹故里婺源,聘任国学泰斗、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先生担任荣誉院长。以朱子思想为核心,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致力于朱子文化的传承与践行;“紫阳琴院”聘任著名古琴家兼音乐史家吴钊先生担任名誉院长。以吴钊先生的琴学、演奏、教学理念为核心,兼容并蓄。以琴为道,敬天地,尊自然,继绝学,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古琴艺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与此同时,在本次系列活动的新书发布会上,由中国古琴图书馆主持编纂,文物出版社以清光绪紫阳书院初刻本为底本,据原书版框影印的《乐府外集琴谱》重刊行世,以宣纸线装形式正式出版,谨此纪念琴人汪双池先生诞辰325周年!
据悉,本次活动是婺源乡贤汪双池先生的首次大型纪念活动,吸引了来自海峡两岸各界嘉宾百余人,文化界、艺术界、企业界和传媒界的专家学者云集此间,共襄盛会,得到了四十余家海内外知名媒体广泛报道。
原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孙刚莅临活动
紫阳书院暨紫阳琴院新址
活动最后,在“唯淡以和”纪念汪双池诞辰325周年纪念展开幕之际,原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孙刚表示:“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扎根于中国家乡的母土文化、是凝聚中国海内外人士的文化纽带、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张扬固有文化传统的精神原动力。”
如今,在婺源乡贤汪双池先生身后数百年,诚如徽派学术开创者江永所言:“足下志高识远,脱然韁锁之外,殚心不朽之业藏名山,俟后人当有闻风兴起者,第不胜瞻溯而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