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工艺钧瓷大师张海潮
钧瓷传统的烧成工艺一般经历三个阶段:一、氧化阶段(常温—1040°c);二、还原阶段(1040°—1250°c);三、中性焰阶段(1250°—1300°c)、
一、氧化焰阶段
前期火(常温—1040°c)是氧化阶段,从点火到窑内温度升至400°c是蒸发阶段,这一温度区间升温速度不宜过快,要用小火烘烤,缓慢升温。因为此时主要是排除产品及窑内的水分,如升温速度过快,产品内的水分挥发迅速而带来的气体膨胀容易导致产品炸裂。
400°c以后,窑内水分已基本排除,此时可在氧化气氛下逐步升温,直到窑内温度达到1040°c。
这里所说的氧化焰是指燃料完全燃烧的火焰,火焰完全燃烧必须有大量空气供给,这时窑中的氧气充足,一氧化碳减少,这样可以使坯中水分及一切有机物蒸发挥发排出,使坯体得到正常的收缩。所以,在烧窑过程中必须有氧化焰阶段,但是完全用氧化焰烧成瓷器,就会把瓷器釉料中的三氧化二铁变成铁黄色。烧青瓷就会烧成炒米黄,而烧钧瓷就不可能烧出铜红釉。
此时,釉面因为受热而产生初始膨胀,表面呈未烧结的多孔状态,有于氧化,釉内的各种有机杂质及低温沉积在釉面上的游离碳粒子基本挥发,为第二阶段的还原打下了基础。
二、强还原阶段
还原焰是不完全燃烧的火焰,在烧还原焰时,窑内所产生的一氧化碳多,没有或者极少游离氧的存在。由于还原焰能使坯体内的高价铁(Fe2O3)得到充分还原变为氧化亚铁而变成青色。使钧釉中的氧化铜变成氧化亚铜呈红紫色,因此,烧钧瓷必须用还原焰才能烧出漂亮的钧瓷窑变釉色。
捂火时间一般在1040°左右,这时首先落下闸板,使窑内形成正压,即火焰或烟气从观火孔冒出。在实际操作中,窑内新鲜空气的流入量是靠窑的闸板来控制的,若要形成较强的还原气氛,闸板放的低一些,减少烟囱的抽力。窑内气体流动减慢,流入的新鲜空气就少。反之,空气流量大,还原气氛就相对较弱,但是仅靠调节烟囱的抽力来控制气氛,常带来一些不明因素而影响烧成,因此,要达到要求的理想气氛,常常需要通过几个方面的同时努力才能实现。这就是在控制闸板高度的同时,调节风门的进气量来增减炉内的还原气氛,一直烧到1250°c。
三、中性焰阶段主要是“稳”
综上所述,在长期的烧窑过程中,我发现这还不是最完美的烧成制度,氧化阶段的烧成制度可以,还原阶段的烧成制度和中性焰阶段的烧成制度就不是最科学的。它存在两个过程和一个“保稳”
具体来讲就是:一、氧化阶段后期1000°c至1040°c之间,常常喷火嘴附近的温度已经高于了窑内其他地方的温度,这时候如果中不上气氛(一氧化碳),往往会出现过早氧化,即使还原开始,这一部分产品釉层内所含的氧化铜也已经氧化掉了,虽经第二期的强还原也最终不能呈现姹紫嫣红的效果,往往是鱼肚白和甘草黄。这个时候就需要“轻”转火。所谓“轻”转火,就是轻微合一点闸板,稍稍合一些风门,这样一来,窑内的气氛就由纯氧化气氛转成了微弱还原的气氛,窑内氧化充分的一部分产品就及时得到了还原,而其它产品也不因提早一点的微还原而影响发色。
三、重还原阶段后期,1200°c至1250°之间。窑内温度达到1200°c时。重还原基本完成,由于窑内不同地方产品还原的程度不同;有的应该继续还原一段时间,有的应该转入弱还原。这个时候如果不停止重还原持续烧下去,大部分产品会因气氛加重而产品色彩发深灰暗。相反,降低气压,拉宽闸板,使窑内气氛转变成弱还原。这就为1250°c之后的中性焰烧制打下了基础。当然,这样的弱还原气氛也恰当地防止了氧化的发生。
三,保稳。气烧中后期火阶段非常重要1250—1300°c是
中后期阶段,这个阶段即使还原气氛用的再足也已经失去了作用,而且影响升温,如果用氧化焰,虽然温度升得快,但窑内温度相差太大,使上部过火,下部烧生,对产品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很容易出现釉泡和沙眼,以及起泡等不良现象,这个阶段就注重一个“稳”字。最理想的是烧中性焰,烧中性焰时,进入窑中的染料和燃烧所需的氧气几乎相等。处于平衡状态,其作用是使烧制瓷器中的氧化物不在氧化。在保持还原成果的状态下升温。最后使坯体达到完全玻化的目的。但控制中性焰非常困难,实际生产中常用弱还原焰代替。
总之,钧瓷的烧成是一种复杂的高难技术,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即使是在同样的操作规程下,由于气候(如风向、空气温度等)、燃料、煤质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效果。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并借助于现代化监控仪器和手段,才能准确地控制整个烧成过程。取得理想的钧瓷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