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自传《我本顽痴》不久前在北京举行了首发式,接着他又赶往成都书博会秀了一把签售。近日,出版方与他拟定了每两周去一个城市的签售计划,南京是第3站。虽然地点选在离主城区很远的江宁图书大厦,不过想一睹“和珅”真面目的人不少,热情的江宁读者把书城围得水泄不通。王刚一小时内就签出了500多本。晚上,在接受本报专访时,王刚与记者海聊收藏,并透露享受特殊待遇,亲眼目睹过朝天宫镇馆之宝“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从车窗回头看中华门城堡
说起南京,王刚并不陌生,他开玩笑说:“200多年前,和珅随乾隆下江南,我就来过。”其实他最早来南京是1966年,“印象最深的是满街的梧桐树,现在怎么少多了?”但他记忆中的中华门城堡还是老样子,“我不是贬低现代建筑,对南京的新建筑不感兴趣,去江宁的路上,路过中华门,我从车窗回头一直在看。哪怕新建筑都没了,明孝陵、中山陵、秦淮河依然还在。”2002年王刚有幸加盟江苏电视台主持收藏类节目《家有宝物》,每月跑两次,近几年跑南京更加频繁。
记者问他收藏话题,仿佛引起了他的烟瘾,他从桌上拿起一个精致的烟斗,“这是意大利一个著名的牌子,朋友送的。我很喜欢,你看上面还刻着我的名字,像这样的烟斗家里有一盒子。”他把烟斗凑到记者眼前,只见烟斗把上有一个金圈,细看确实有王刚二字。王刚点燃烟斗,两只大眼瞪得更圆,一路的疲劳也烟消云散。“收藏烟斗源于我父亲,他对历史、旧物件很喜爱,对新东西不感兴趣。他经常带我去逛旧货摊,第一件藏品就是一根清代的烟枪,当时我12岁。”
收藏品占他全部家产的70%
王刚说,他大规模涉足收藏是搬新房的时候,“开始在一家店里订好了一套北欧家具,可出了门一转角看见一家仿古家具店,进去一看,我的腿迈不动了,当即把原先订的家具给折价退了。家具搬回家得配字画呀,于是又去收罗字画、摆件。”记者问他是如何识别文物真假的,“真金白银,练就了眼力。有人受骗上当后就金盆洗手,我不是。”他承认,“打眼”的时候也有,“一次,一位朋友把七八件家具当老的卖给我,好在我不急,一年后,他才把钱退还我。”
记者问王刚收藏的乐趣,他用书里的一句话说,“各得其乐,花自己的钱,为我们这个民族守护着宝贵的文化遗产。”对眼下全国7000万收藏大军,他提醒说:“千万别贪,也别信什么专家鉴定。现在证书满天飞,背后多数是 不良 二字。真品贵也值得,其实最贵的是赝品。”对收藏是做短线还是长线好,他建议做中长线。记者试着问收藏品占他全部家产的多少,没想到王刚停顿一下后回答:“百分之七十吧。”
幸运目睹了“萧何梅瓶”真品
“我家除了一件沙发,全部是古董。”说到古家具,王刚兴致很高,“我睡的那张雕花架子床有180年历史。屋里还有一张罗汉床,三面有围挡,没想到是为儿子买的。儿子不会走路时在上面玩最安全。围挡上还刻着房子、树木等浮雕,儿子特喜欢。”
其实瓷器才是王刚的最爱,“我只收藏乾隆以前的。”北京他最关注,“因为好东西全往那儿送。”另外古都南京也是他目光追随的地方,“几年前,我来南京,走进仰慕已久的朝天宫,亲眼目睹了南京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萧何月下追韩信 梅瓶,真棒!他们对我真是太照顾了。一般馆里从不把真货拿出来示人,展出的只是高级仿品。”
玩久了,王刚练就出好眼力。在演和珅戏中,和珅不小心打碎一件瓷器,王刚专拣仿得最好的摔地上,“制片人心痛呀!我也是为剧情真实呀!”不仅瓷器看的准,剧中墙上挂的对联也逃不过王刚的火眼金睛。拍戏时,他经常指着对联说:“对联挂反了,赶紧换过来。”让道具师见他就紧张。
王刚对记者透露,下一步打算写一本《王刚说收藏》,一是写藏品的文化品位,再一个是写藏品得来的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