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冰简介
1966年生,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协副秘书长,山东画院高级画师。
曾有六件作品、连续四届入选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其中四件作品全国获奖(大奖一次、银奖一次、优秀奖两次)。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中国画银奖,同时获中国美术最高荣誉:首届中国美术奖·创作奖。
《雪域天使——— 门巴将军李素芝在牧区》——这幅画长两米、宽两米一,画面中心用写实手法勾画出的一位军医正屏息凝神,给藏族小孩听诊。二十多个藏族群众形成两股人流:怀抱着孩子候诊的母亲、抿嘴好奇打量的老头老太太、忙着倒茶的妇女,草地上已睡熟的孩子,与军医动静对比。对着画外腼腆微笑的藏族少女,与观者互动把人带进画中,达到了画外有画的意境。画面色调选用宿墨单一的青灰色,人物土黄色的五官,朱砂色的印章,构成了绘画中最基本的红黄蓝三原色。
在前不久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我省画家卢冰创作的《雪域天使——— 门巴将军李素芝在牧区》获中国画银奖,为我省参展画家获得的最高奖。同时,这幅画还荣获了中国美术最高荣誉奖——— 首届中国美术奖·创作奖,并入选中央统战部主办的“灵感高原”西藏主题展,卢冰的另一个作品《天路风情》也同时入选,颁奖仪式日前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昨天记者采访卢冰时,再次获悉,《雪域天使》将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谈起《雪域天使》创作及获奖的前前后后,卢冰感慨颇多。
在西藏坚守大半生的李素芝,激发了我的创作激情
记者:当初怎么想到创作这个题材的作品?能否介绍一下创作背景?
卢冰:2007年,受解放军总政文艺局的邀请,我动身去西藏采集素材,创作反映西藏军区副司令员、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将军先进事迹的绘画作品。当时所能查到的资料不过百八十字:李素芝,山东临沂人,1970年参军,1976年军校毕业,分配到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普外科工作。因为偶遇一个延误治疗来上海住院的西藏战士,说起西藏缺医少药的情况,23岁的李素芝申请入藏,分到西藏山南军分区做边防军医。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很有前途的年轻军医放弃大城市,在西藏坚守大半生?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当我在进藏的飞机上于万米高空俯瞰绵延雪山时,这个传奇色彩的名字,让我有了多个想象,这是个技高胆大豪爽的军人,还是严谨儒雅的医生形象?我试图从一个画家的角度,去描摹被藏族群众称为“门巴将军”的这位山东人(“门巴”是藏语“医生”的意思——— 记者注)。
记者:到高原上采集素材,是件很辛苦的事吧?
卢冰:接机的军医给了两粒“高原康胶囊”让我吃上,这是医院自己研制的预防急性高原病的药。这个特殊的见面礼让我意识到,神秘的高原已经在我脚下了。初秋的西藏天高云淡。蓝天、金黄的杨树叶、白色的医院,在我这个画家眼中,可以组织成明丽的彩画。但这是世界上含氧量最低的地区,光照强得睁不开眼,早晚温差大,八九点才天黑。空气干燥,我流鼻血,不停地喝水,成宿睡不着。
记者:第一次见到李素芝是个什么情景?
卢冰:第一次见他,是在他办公室的门口,当时他被几个来看病的藏族同胞簇拥着。他的头发已灰白,个子不高,声音不大,人很低调。三十多年的雪域烈风刮去了他少年的英气,脸上的“高原红”和猪肝色,布满血丝的眼睛,不穿军装,活脱脱一个“老西藏”,这是一个完全被环境同化了的山东人。几个藏族同胞说着不太流利的汉语,找他看透视的片子。迎着窗口阳光,他目光和语调都变得很柔和很温暖。我很难想象一个行医三十多年的大夫,还会对贸然上门的病人有如此大的耐心、谦和。
西藏人的坚韧质朴和信仰,给了我丰厚的滋养
记者:收集了一些素材之后,你眼中的李素芝是什么样子的?
卢冰:藏族同胞对我说,“门巴将军”没有官民之分,当官的与老百姓一样看待,他确实是一个好人。僧人说,从佛教角度讲,他确实大慈大悲。有时我觉得李素芝像个朝圣者,怀揣信念,身体力行,丈量人生。
记者:在西藏与老百姓的接触是不是也给了你不少创作灵感?
卢冰:的确是这样。那些陌生而亲切的人们,再普通不过的生活,也有着让人激动的情感和精神。即使在这样贫瘠的荒原,人们的坚韧质朴和信仰,也给了我丰厚的滋养。我不停地记录着,以至于医院派出陪同我的军医不断提醒,慢点,这是在高原。
记者: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后,是怎样定下现在画面上的这个场景的?
卢冰:从西藏回来的日子里,我沉浸在激动中。灵魂的净化、心灵的震撼,还有那二十多天难以忘却的记忆。紫外线灼伤,脸上起满了水泡,心脏也经历了一次高原的检验,连续几个月隐隐作痛。但我欣慰的是,我为创作带回了大量第一手素材。李素芝的形象,天天浮现在我眼前:他与藏族同胞和蔼地交谈;他给小患者慈祥地听诊;他和军医们在雪地里推车前行;他在野外和同事就着雪团吃干粮;他在青藏铁路羊八井工地,给铺路工人医诊;牧区巡诊临别时,藏族同胞们蜂拥着为他和军医们献上哈达,甚至是他用那缠着透明胶带的老款手机打电话的样子……这个朴实、敬业、坚韧的山东汉子,在雪域高原近四十年的生命历程和丰富情感,我该如何去描绘啊!最后我选定了李素芝到牧区巡诊,为儿童筛查先心病的场面,把我内心真切的感受表达出来。
连续四届美展入选、获奖,从来没有投入这么大的心血
记者:如果说全国美展是美术界的“全运会”,那您称得上是一位战绩辉煌的“明星选手”了。这次获奖与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卢冰:说实话,连续十六年、四届全国美展入选、获奖,我从来没有投入这么大的心血与情感,这次要感谢李素芝将军。第一次画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先进英模,对我来说命题是新的,过程是冲击灵魂的。
记者:最近跟李素芝将军联系过吗?他见过这幅画吗?
卢冰:十一届美展获奖作品展开幕前夕,我邀请李素芝将军一同去北京看展览,他说一定争取挤出时间去看看。可是他确实太忙了,医院的麻醉科主任多次打电话说,年底手术特别多,除部队病人外,还有免费扶贫的手术,以及巡诊中发现并动员来医院做手术的藏族群众,都在等着。李将军问,能否发个图片让我先看看,言语中我感觉出李将军对这幅画的期待……
记者:《雪域天使》获奖后反响很大,最近有什么新的动态吗?
卢冰:1月26日,我接到中国美术馆典藏部的电话。经专家小组评议,中国美术馆准备收藏我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的国画作品,我答应了下来。放在家中自己看,留在中国美术馆大家看,中国美术70年、中国美术80年……多少年后,看着这幅画的人们,会知道曾有一个名叫卢冰的画者,那时大家会评议着画的好与坏,喜欢与不喜欢,不会着重于关心是不是美协会员,职务、单位等。后人也会通过这幅画知道有李素芝这样一个人,同样也会被这幅画背后他的故事所感动。
记者:主题性创作是不是在全国美展这样的大型评奖中有着先天的优势?
卢冰:获奖作品刊登后,一位美术专业的网友点评说,这画获奖考虑政治因素了。我回帖说,如果你到七八千米边卡去看看战士怎么生活,你看看那么多一贫如洗的人们免费治疗保住了命,你看看研制的药用上多少年没死过人,你就知道什么是政治了。那网友回复说,谢谢大哥,留个电话,常联系。
记者:作为一个得奖专业户,您如何看待得奖与创作之间的关系?
卢冰:得奖对我来说不是最重要的。跟你说个细节吧——— 记得把这幅画装车准备参展的时候,是个闷热八月天的傍晚。画里牦牛在草地悠闲信步,眼前人头攒动、车流如织。在这个喧嚣的都市里,藏族群众紧紧相拥着他们的“门巴将军”,静静地倚靠在展厅门口的一个角落。不少路人被真人大小的几十个人物吸引围过来看,纷纷感叹:“好人、好大夫,太不容易了,现在医患关系紧张,难得啊,那种苦地方也呆了一辈子啊……”人们驻足许久,仔细打量,前后端详,深情凝望。夕阳下,画里画外温情脉脉。对于我来说,这是最享受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