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9)日,《老石说画》栏目有收到国礼书画名家石兴旺两幅熊猫主题国画作,请求“打眼”、讲评一下,为此现从构图智慧、笔墨语言、意境营造、文化承载四个维度展开解读之,且听下文分解。

观其《晓洞初开迎朝晖》这幅作品,给人整体感觉就是框景叙事与生命意趣的交融。
构图:“洞穴框景”的叙事性营造
画面以“天然洞穴”为视觉框架,弧形的岩石轮廓形成“画中画”的嵌套效果,既自然聚焦于洞中的熊猫,又通过“洞穴初开”的空间感,赋予熊猫“迎新而出”的动态叙事,让静态画面产生“时光初启、生命登场”的生动性。
笔墨:写意造型与质感表达的平衡
熊猫的塑造以水墨块面为核心,黑白毛色通过浓淡墨的层次变化处理,笔意洒脱却精准捕捉到熊猫“憨态中带灵动”的神态(如嘴角微扬的细节,消解了动物的“憨笨”,增添了生命的鲜活感);背景洞穴与枝蔓则以枯润相生的皴笔表现岩石肌理,辅以赭黄、淡墨的暖色调铺陈,既模拟出清晨“朝晖”的温暖质感,又以“苍劲枝桠”的线条美,与熊猫的圆润块面形成笔墨节奏的对比。
意境:自然时序与生命诗意的共振
“晓洞初开迎朝晖”的题跋,将画面意象升华为“时光清晨—自然洞穴—生命熊猫”的诗意共振,传递出“新日初升,生命与晨光共启”的希望感,尽显中国国画“以景载情”的传统文人意趣。

再观其《朝阳沐幽境,熊宝自悠然》这幅作品,那给人的是天人合一与文化符号的表达。
构图:微观生命与宏观自然的对话
作品采用“山水为幕,熊猫为眼”的布局,将熊猫置于烟云浩渺的山水长卷中,让“憨态熊猫”这一“微观生命个体”,与“层峦叠嶂、云雾蒸腾”的“宏观自然天地”形成视觉与精神的对话,暗合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核。
笔墨:山水皴染与动物写意的统一
山水部分以泼墨、积墨、淡染结合,山峦的浓皴体现质感,云雾的淡染营造空灵,尽显传统山水画“烟云供养”的意境;熊猫则以简洁圆润的黑白块面塑造,笔线含蓄却精准勾勒出体态的憨趣,“简笔熊猫”与“繁皴山水”形成“虚与实、简与繁”的笔墨节奏对比,却又因水墨语言的共通性(均以“水、墨、笔”为核心载体)达成和谐统一。
意境:自然清幽与生命悠然的共生
题款“朝阳沐幽境,熊宝自悠然”点题,山水的“幽”(云雾、深峦)与熊猫的“悠然”(静坐进食的情态)相互映衬,既传递出“自然清幽养生命,生命悠然融自然”的共生之美,又让“熊猫”这一中国文化符号,承载起“天人合一、和平悠然”的精神内涵,契合国礼书画“以艺传情”的功能。

图为当代书画导师、国礼书画名家、军旅画家、四川美协会员、宜宾三江书画院院长石兴旺。
如谈这两幅作品的国礼视野下的艺术价值,那就是文化符号性与艺术专业性的统一,甚至升级。
作为国礼书画名家石兴旺,自去年潜心致力创作了画芯长130米、高50厘米世界最长水墨中国画作品以来,他的创作逐渐将国宝熊猫这一国家文化符号属性与中国水墨艺术专业进行融合,使其深度和高度达到统一,趋向更加完美再现,再表达。
一图以“熊猫”为核心意象,精准抓住其“中国文化名片”的传播属性,契合国礼“对外文化交流”的功能;
二图以传统国画笔墨(写意造型、水墨韵律、意境营造)为载体,将熊猫的“憨趣”与山水的“灵秀”、哲学的“悠然”融为一体,既展现了“动物画”形神兼备的刻画能力,又体现了“山水画”造境抒怀的功底,实现了题材跨界与文化精神的共融,是传统国画在当代传递中国文化的典型创作。(《老石说画》栏目评论员 石名轩)